“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通過精彩的課堂提問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一、著眼興趣設問
布魯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只有當問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時,才能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來。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展開高效有趣的課堂教學。
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熊媽媽給兩只小熊分西瓜,熊媽媽說:“弟弟分三分之一,哥哥分四分之一……”還沒等熊媽媽的話說完,熊弟弟便大叫起來:“媽媽不公平!哥哥分得比我多!”此時教師提問:“熊媽媽分得公平嗎?你覺得誰分得多呢?”學生對問題很好奇,不知不覺就積極主動地投入探求答案的學習中去了。這種提問形式能把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學生的思考之情。
二、聯系實際設問
“數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而一直以來,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及重視理論價值忽視實際應用價值的不良傾向給學生造成了數學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縹緲。落實到設計課堂提問上,教師一定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
例如,一次聽課,老師在教學“長方形周長公式”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的周長,誰能想辦法量一量,算一算,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是多少?完成了的同學與同桌交流你是怎么量的,又是怎么算的?哪種方法最方便?”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只要測量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就能算出周長。在教學中,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周長的計算方法,而是通過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啟迪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層層遞進設問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尚處在幼稚期,造成他們在認識問題過程中存在混亂現象,即思維的無序性。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出一種條理明晰且合乎學生認知特點的“遞進式”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學生思維向縱向發展,鍛煉他們思維的邏輯性、深刻性。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可以層層遞進設問,按照思維的規律給出一組逐漸深入的問題。
例如,學習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這樣提問:
1.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
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
3.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
4.怎樣求梯形面積?
連續幾問,層層深入,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梯形面積公式”這個關鍵問題上來,既突出了公式推導的過程,又直觀理解了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為什么要除以2的原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四、縱橫比較設問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比較是數學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比較式提問法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知識點為中心,通過自比、借比、同類比較、綜合比較等方法縱橫比較設問,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數的整除問題,一個大于10的數,被6除后余4,被8除后余2,被9除后余1,這個數最小應該是多少?學生一下子感到無從下手。于是出示了第二題作比較:一個數被6除后余10,被8除后余10,被9除后余10,問這個數最小是多少?學生很快算出答案:也就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數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數為72,所以是:72+10=82;現在把上面的題與這道題作比較分析,上道題被6除商少1余數即為10、被8除比商少1余數也為10、被9除時比商少1余數也為10,所以這個數只要減去10,就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數為72,所以這個數是:72+10=82。通過比較設問,開闊了學生思路,幫助他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證明,數學課堂上經常采用縱橫比較設問,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各種知識點串聯成一片,輻射成一片,減少思維的片面性。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陶行知先生有云“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應精心設計,把握好每一個提問,問出“學問”,問出教師自己的“精彩”,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讓課堂在提問中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張莉.巧設課堂提問 啟迪學生思維[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1(01).
作者簡介:黃桂英,女,1972年10月出生,就職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昭陽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誗編輯 薄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