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導入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通過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采用的課堂導入方法,大膽嘗試多樣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效果明顯好轉。
關鍵詞:智慧;課堂導入;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導入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導課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預熱”,為師生即將進行的思維活動做好心理準備。教師精心設計導課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
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大膽嘗試多樣“導”課,學生跟著我“導”的方向走,課堂上有聲有色,教學效果明顯轉好。下面,我列舉了在平常教學中頗有成效的幾種導課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提問復習和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已學過的知識,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對新知識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增強了舊知識印象的同時,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可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過渡到新課也十分自然。
例如,在《地球的運動》一課中,先復習《自轉》,“地球自轉是怎樣的方向?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自轉是圍繞著什么轉動的?自轉產生了哪些地理現象?”在學生回答完后,自然說到:“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以外,還有公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公轉的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二、生活經驗導入法
生活處處有地理。初中生對生活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他們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逐層深入地引導其去分析、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比如說,在《多變的天氣》一課,上課初始,我走到學生中間,隨意問一位學生:“今天穿的衣服少的啊,你感覺怎樣啊?”“有點冷的。”我繼續提問:“那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兩天的天氣狀況的呢?”下面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看天氣預報的”“看手機的”“爸爸媽媽說的”“上網查的”。師問:“了解天氣的途徑很多,那我們描述天氣通常會用到哪些詞語呢?”
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課的教學。
三、多媒體導入法
新課標提出應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所以在新課開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感性現實材料來導入,如圖片、動畫或視頻等方式。
如,學習《人口與人種》時,可先展示幾幅假期坐公交去恐龍園游玩的照片,根據親身經歷,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這樣在用數據告訴學生人口數量以及后面歸納的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前,就讓學生先從親身經歷深刻地感受人口數量的龐大及帶來的壓力,并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四、板圖板畫導入法
學習地理最有效的工具是地圖,老師熟練地板出當節課要學習的地理內容所涉及的地理板圖,先聲奪人,先入為主,更能很快地進入教學主題。
比如,在學習《黃河的治理》一課時,在課前三分鐘,我在黑板上即時畫了黃河板圖。學生一看到板圖就知道今天學習的是黃河,自然而然地就導入了新課的教學。
五、時政導入法
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發生的事件都是無法預知的,將學生關注的時事政治問題,大膽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課堂,通過學生的討論,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日本》一課時,引用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回憶了地震對人民帶來的傷害,對國家造成的損失,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后,我說道:“與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中,也有多地震的國
家,大家知道是哪個嗎?”學生自然地說到是日本,很快就進入了新課的教學。
六、詩詞導入法
詩詞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導入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用詩詞恰當地導入新課,既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和美的享受,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記憶,開放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地形和地勢》一課中,上課時首先向學生展示一組詩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提問:“這些詩詞都蘊含著怎樣的地理知識?”學生紛紛回答:“我國很多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我順勢引導:“河流向東匯入大海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多學生都能想到是地勢的原因,教師馬上自然而然地導入新課。這樣的自然導入,既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課堂上采用哪一種方法,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利用有針對性的導入,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盡快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去,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王雪梅.地理課堂導入之我見[J].新課程:下,2012(03).
作者簡介:蔣海燕,女,1986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地理課堂如何體現教學智慧。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