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文
摘 要:厚重的歷史課堂,需要添加靈動的色彩。巧用教材資源,會讓歷史更豐滿,更直觀。巧用教材資源,就要獨具匠心地運用教材的導入框,聯前顧后地使用教材插圖,充分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關鍵詞:教材資源;靈動;歷史
許多初中歷史教師往往認為,歷史教學就是把課本上的內容填塞進學生的大腦,學生只要能說出課本上的知識點,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其實不然。歷史課堂是流動的課堂,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灌輸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備歷史思維。灌輸知識的做法只會讓我們的歷史課堂黯然失色。歷史固然是厚重的,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巧用教學資源,讓我們的歷史課堂靈動起來。如何巧用歷史課堂上的各種教學資源呢?這需要技巧,更需要認真琢磨。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為例來說明如何巧用教學資源。
一、重視導入框,敢于打破教材順序
歷史教學中,通常我們設計的課堂是從讓學生讀導入框開始的。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的教學時,我在通讀全冊教材的基礎上發現:如果按教材的順序,先讓學生讀導入框,然后再學習課程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些不符合內在邏輯聯系。因為導入框內容敘述的是開封府的商業活動和過元宵節的盛況,這與教材的第一部分聯系并不緊密。而本課的第二部分說的是熱鬧的瓦子和歡快的節日,顯然,導入框與此部分的聯系更加密切。在此情況下,我大膽地打破教材編排順序,采用先讓學生閱讀全文再讀導入框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導入框就為第二部分主題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補充說明材料。由這一事例我們可知,我們歷史老師要充分重視導入框的作用,從中我們認識到導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導入,它有可能還起到補充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把它安排在講課過程的恰當環節。
二、聯前顧后,用前后插圖印證觀點
歷史講的是過去的事情,其特點就是“過去性”。這些過去的事情發生在過往的歲月里,現在無法再現,學生不能直接看到。要想讓學生對歷史有感覺,大腦中有關歷史的直觀認識,必須借助相關的音、像、圖、文資料。由此,插圖教學是歷史直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打造靈動的歷史課堂,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極其寶貴的歷史插圖。
在學習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材中有一段文字講述了宋代家具的變化,但遺憾的是教材在此處沒有提供與此對應的插圖,這不利于學生對宋代家具的變化形成直觀的認識,此時該怎么辦呢?教材沒有直觀呈現的地方,正是我們教師大有可為的地方。事實上,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上多幅插圖中均有家具的影子。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教材《大變革時代》有《商鞅舌戰群儒》圖,從此圖可以看到,當時的桌子很矮,人們需要跪坐在地上議事。在七年級下冊第4課《科舉制的繁榮》中有《宋代科舉考試》圖,這里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腳的桌子。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投射了這兩幅圖,學生通過對比,真切地感受到了宋代家具的變化。我們歷史老師應有縱觀全局的意識,獨具匠心地將教材前后的插圖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直觀,從而進一步理解歷史。
三、挖掘隱性知識,全面展示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要濃縮成到數本教材中,必然會有取舍。編寫者在編寫歷史教材時,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將最緊要、最重要的歷史知識呈現在我們眼前。可是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完整的歷史,生動鮮活的歷史,要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使我們的歷史課堂靈動起來,就必須巧用精簡的教材展示歷史的全貌,就需要我們挖掘教材資源中的隱性知識,并用合適的方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我們的學生。如何挖掘歷史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呢?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1課中有《宋代婦女服飾》一圖,這幅圖就蘊涵了極多的隱性知識。如,宋代服飾的特點是什么?圖中婦女從事的是熨衣服的活動,可是當時并沒有電,如何熨衣服?學生自然能想到用熱的東西來熨衣服,可是這個東西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可以就此向學生補充宋代的生活情形,如何生火,用什么爐子,熨斗什么模樣等。本節課中還有一幅《宋代庖廚》插圖,從這幅圖也可以挖掘出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宋代勞動婦女的衣服樣式如何?宋代人們的主食是什么?圖中的小女孩抱著一個西瓜,西瓜的最早產地是中原嗎?若不是,西瓜如何傳入中原的呢?我們要把這些隱性知識,通過設疑、分組探究、課后作業等形式傳遞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宋代生活場景,全面展示歷史全貌。
一個教師對教材資源開發、運用的能力,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而在于他懂得在什么環節運用、怎么運用。好的教學資源無處不在。關鍵看教師能否慧眼識別,能否巧妙利用。讓我們歷史課堂每日都靈動精彩,我們歷史老師任重道遠,讓我們不斷求索進步吧!
參考文獻:
[1]汪昆侖.巧用歷史教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6).
[2]王良根.巧用歷史插圖 點燃思維火花[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