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良梅
[摘 要]活用教材,就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重組、拓展和延伸,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使教學活動更加鮮活、生動,讓數學課堂精彩紛呈。
[關鍵詞]教材 課堂 靈動 精彩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6-02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簡單的改變教材,而是需要教師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那么,教師該如何真正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從而做到“活用教材”呢?
一、立足課程標準,讓編寫意圖“活”起來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變化和特點,關注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的編寫滲透了新課標的思想,體現了學生發展本身的規律性和差異性,同時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發展要有目標和計劃。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讓教材的編寫意圖“活”起來。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資源,理解教材既是教學的始點,又是教學的關鍵點。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系統、深度的解讀,掌握教材的總體思路和價值取向,理清知識脈絡及各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挖掘其中所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文化。只有這樣從整體上、本質上理解教材,科學、合理、靈活地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才能做到瞻前顧后、由點及面。教師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才能實現對教材的準確理解,才能使課堂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例如,教學“異分母加減法”一課時,有些教師會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通分上,一味地強調通分的法則,但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把握住教學重、難點,很多時候需要教師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而找到教學新知識的切入點。這節課的內容是由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和通分兩個舊知識組成的,它的關鍵問題是因為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那如何能使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相同呢?找到這個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此基礎上再來討論計算步驟,抓住規律“化異為同”,教學難點自然就能突破。
二、聯系實際,使情境呈現“親”起來
我國幅員遼闊,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學生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都存在著差異。教材編寫者在選擇教學素材時,會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所以素材的選擇從宏觀上是適合大多數學生的,但是教材的某些內容不一定適合全國所有的學生。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取舍,在不改變教材編寫意圖的情況下,發現教材中學生不熟悉的素材和不便于本班教學的素材,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文化環境、生活環境等,及時將其調整或更換成學生熟悉的素材,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教材只是以靜態的文本、圖畫的形式反映出來,而數學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手段來展現其動態變化的過程,使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加形象直觀,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
三、引領開放,促學生思維“動”起來
數學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如例題教學時,教師除給予適度的引領外,也要做到適時的開放,讓學生通過開放的活動,促進思維的發展,獲取知識。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課堂更精彩。開放的活動要求,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間,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策略,找到自己能夠理解的富有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能力的鍛煉,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拓展延伸,融學科知識“通”起來
數學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因此,教師應當以數學知識為基礎,適時穿插其他學科知識,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豐富和發展數學的內涵。蘇教版數學教材從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學科中選取了不少學習材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現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以及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等,對教材不斷進行充實和拓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師可在教學中介紹我國四大河流的長度、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圓周率、南極洲冰層厚度、京杭大運河挖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一些國家的國旗等。
總之,教師要真正掌握教材、活用教材,將教材中的優勢轉化為成功的勝勢,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更加精彩紛呈。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