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子娟
[摘 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處理好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關系。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高效、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
[關鍵詞]回歸原點 數學課堂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6-023
每次聽完課,我總能從上課教師那里得到許多心靈的觸動。如今年參加了一個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的課堂教學比賽活動,我得到的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共鳴,還有教學實踐行為上的共鳴,感受到了教師對教改實踐的執著。
擁有“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個骨干教師走向成功的開端,是一所學校向前發展的質量保證,是教育改革成功的要求。因此,數學教育應該讓學生的智慧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開發和發展。那么,教師能不能激活、開發、發展學生的智慧?如果能,學生的學習就會更高效、更內化、更靈活。自主是教學的“原點”,只有注重學生的生命教育,抓住學生的“自主”,處理好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教學研究才是最有價值、最有生命力的。
教師如果以研究學生的“自主”為核心目的,就會發現多種教學方式從原理上都是相通的,可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我談談自己對回歸原點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的體會和思考。
案例一:
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
教師的教學流程如下:用例題引入新課——板書課題——出示例題——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探究——質疑問難——練習鞏固——總結提升。這是一節完整的課堂,但是課后探討時,我產生以下疑問:“如果下節課就檢測這個知識點,有多少學生掌握了呢?什么題目能用假設的策略來解決?”授課教師聽后一下子沉默了,過后授課教師用電話跟我聯系、討論。我提出:“例題導入在這節課沒有創新性,而且學生難以理解。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從以前解決一個未知量的問題到現在解決兩個未知量的問題,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如果你能讓學生回到數學的原點,自主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化難為易,那你這節課就成功了。”我的建議觸動了授課教師的心靈,于是他設計出了下面的引入問題。
出示問題:
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5個同樣的小杯里,剛好倒完,你能求出1個小杯的容量嗎?(能)
2.如果增加1個同樣的小杯才能倒完,還能求出1個小杯的容量嗎?(能)
3.如果增加的是1個大杯,才能把它倒完呢?(學生沉思)還能求出1個小杯的容量嗎?(不能)
4.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出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個人思考和小組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舊知和經驗。當學生想到可以用假設法來解決時,教師再提問“假設的依據是什么”,以強化教學重點,其他環節就放手給學生探究,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參與度。因此,這節課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獲得了全市課堂教學比賽的第一名。
通過對比,我感受到教師如果基于學生的知識原點考慮教學,那么這樣的課堂就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的學習不是‘解題而是‘解決問題,而問題解決必然意味著以舊知識面對新情境,意味著面向未知的探索。”學生面對要解決的新問題時,是從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自覺地、主動地尋找與新問題有關的舊知和經驗。因此,提高學生尋找舊知和經驗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是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必要前提之一。
案例二:
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你們能快速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嗎?為什么?(課件出示三角形,學生用手勢判斷,不是的指名說出理由)
師:第一個圖形為什么不是三角形?
生1:它是四邊形,由四條線段圍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師:第二個圖形為什么不是三角形?
生2:第二個圖形中有一條線是彎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師:第三個圖形為什么不是三角形?
生3:第三個圖形沒有首尾相接。
師:第四個圖形是三角形,為什么?
生4:它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而成,所以是三角形。
師: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生5: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課件出示完整的三角形的定義)
師:“圍成”是什么意思?
生6:指三條線段首尾相接或端點和端點相連。
師:看來,同學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得非常好。我們知道三角形是由首尾相接的三條線段圍成的,是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條邊又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板書課題)
……
自主是教學的原點,它的功能不僅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還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只有回歸到教學的原點,課堂上所反映的情況才會有研究價值。一切以學生的“自主”為核心的教學研究,都是最有價值、最有生命力的研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自己,樹立了自信,這才是最真實的。
有人說:“教學要帶領學生發現他們不能發現的秘密。”其實,這句話就指出教師要正確地提高學生尋找舊知和經驗的自覺性與主動性,發現教學的原點。“知識服務于方法”,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知識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陶行知在《教育與科學方法》中說過:“現在的教育有兩種:一種是如一個新學生坐在洋車上,叫車夫拉著拼命地跑幾十里,結果自然是學生逸、車夫苦,但讓學生自己再回來恐怕還是不能;另一種是不坐車去,不認識路就問交警,自然是辛苦一點兒,但走到回來時,包管還能回來的。”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還是盡量不做吃力的車夫,而是做一個站在十字路口給學生指路的人吧!
(責編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