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民
[摘 要]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被學生和教師所忽略。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應充分準備,為數學實踐活動的成功開展打下基礎;應轉變觀念,使數學實踐活動常態化;應精心組織,讓數學實踐活動有序化。
[關鍵詞]課前準備 活動秩序 常態化 有序化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6-019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活動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視,最為顯著的就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設置上增加了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打破了原來數學教學“輕直接經驗,輕過程”“封閉學習多,開放學習少,實際應用少”等模式。然而,全新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給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比如在實踐活動中經常出現教師把學生放出去收不回來的現象,這樣的結果導致教師對實踐活動產生畏難心理,認為開展實踐活動課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如何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便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充分準備,為實踐活動的成功開展打下基礎
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只有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教師才能應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設想出應對的措施,這樣才能靈活駕馭課堂,使實踐活動課的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1.對教學內容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
教師設計教學時要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讀,明白所教內容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即將實施時,教師有必要進行再一次的梳理,同時考慮如何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教師必須將所教的知識進一步加工提煉,不僅要全面理解、掌握,而且要熟記于心,使其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易于學生實踐。
教學內容的準備,即實踐活動的嘗試,那是另一層次的重要內容。如果教師課前對所進行的實踐活動沒有充分的嘗試和研究,就無法全面把握實踐活動中的關鍵點,也就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因此,課前的實踐體驗很重要,關系到本次實踐活動能否成功。
2.教具的準備,輔助數學實踐活動課成功開展
教具的合理應用,在教學環節中不可忽視,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在教學前做好教具的準備工作,雖然教具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輔助作用,但教具運用巧妙、恰當,能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除了一些非常規性的器材學生無法準備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或者指導學生制作教具,以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真正熱愛數學實踐活動課。
3.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好課前準備
教師要上好課,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好課前準備。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已經知道了什么,預想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預設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如在數學實踐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這樣的小調查:“你們喜歡哪些活動?把結果填在表里。”“大家也可以進行小實驗,如觀察某種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這些內容都需要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安排,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否則可能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甚至無法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做好數學課實踐活動的課前準備非常重要。
二、轉變觀念,使實踐活動常態化
正如不少數學教師所說:“實踐活動課太亂了,又浪費時間,不如讓學生多練習幾道題目來得實在。”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教師的太多重視。而且,實踐活動只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途徑,教師和家長只會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及卷面成績,不會去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如何掌握的,從而導致數學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被學生和教師所忽略。
教師只有更新觀念,讓數學實踐活動課常態化,才能切實提高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質量。比如,由于學生沒有真正上過實踐活動課,所以會異常的興奮和好奇,特別是對所用的器材感到新奇,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如果我們能堅持長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數學實踐活動課習以為常,就能增強教師對活動秩序的調控能力。
三、精心組織,讓實踐活動有序化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設置懸念,可為成功教學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在進行導入時應該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引發思考,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所探究的問題沒有任何興趣,一旦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那么課堂教學就很難正常、有序地進行了。
2.明確任務,加強指導
明確活動任務是實踐活動保持高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活動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任務,還要指導學生確定每次活動的預期目標,以保證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另外,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會出現難以預測的情況,如按預定方法難以取得有價值的研究、小組成員合作不愉快等,這就需要教師適時指導,保證學生的實踐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
3.創設情境,激勵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強調“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數學情境的創設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然而,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著眼于整堂課,從其載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欲望,推進整個教學過程的有序化、有效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建立制度,及時評價
首先,制定一系列的實踐規則,如在教師允許開始實踐課前不得自行擺弄器材、開展實踐活動過程中注意愛護器材、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整理器材等。教師應要求學生牢記這些規則,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分配角色或任務,即指定某學生擔任小組長或輪流擔任小組長,并給學生編號,分別規定每個學生做什么。如某號同學是組長,負責分配組織領導;某號同學負責做好記錄等。組員只有分工明確,才能提高活動效果。
最后,積極進行評價,建立制度。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比賽等機制,調動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并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和表現給予靈活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增強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教師還應對效率高、合作效果好的小組予以表揚。
通過以上做法,能有效幫助我們牢牢地牽住數學活動課堂的韁繩。當然,數學實踐活動課沒有更多的、現成的方案供我們照抄,沒有現成的路讓我們去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地去探索,不斷修正與完善,不斷地實踐與反思,從而找到通向成功的路。我堅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攜手并進,一定會把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學生喜愛的課程。
(責編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