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娥
摘 要:有人認為,現在的課堂上老師是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交流,老師走下講臺,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學習、合作探究的空間,老師真正地走下講臺是需要勇氣的,是要真正放下教師的“架子”,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去。
關鍵詞:教學模式;精彩課堂;老師
一次在聽完張老師的數學課后,所有老師都認為張老師的課堂環節清晰,符合課堂改革的要求,老師走下講臺與學生的互動很多,課堂氣氛活躍。然而張老師自己卻認為自己在運用新的課改模式中感覺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那么,我們在課堂改革過程中最應該注意的是什么?課堂改革僅僅是課堂教學形式的改變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一直得不出答案,直到幾天前拿到一本書——《老師,請走下講臺》,乍一看書的標題,我不禁想起了我校正在推行的“20字模式”課堂改革。我們的課堂改革實質上不就是要讓“教師走下講臺參與,學生走上講臺展示”嗎?
其實,我們老師從思想上依然是高高在上,行為上依然沒有俯下身子去耐心傾聽學生的聲音。
因此,課堂改革要出成效老師務必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觀念上要真正轉變。走下講臺不能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要有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要敢于放下“教師的權威”,相信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探究學到知識,也能通過合作幫助身邊的學生一起進步。
其次,行動上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要走下講臺去發現學生“不懂的”“不會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時的一個表情,老師要善于發現,這樣學生就會因感激而更加親近老師。
再次,語言上多采用“這個問題你怎么看?”“有不同的意見嗎?”“想說的站起來說吧。”“你的想法比老師的還好。”這樣的提問方式和評價方式。恰當的提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個性思維,這樣老師得到的回答會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
三尺講臺是教師權威的象征,也成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老師走下講臺,放下架子,學生在課堂的地位自然會發生變化,學生的頭抬起來了,手舉起來了,話也多起來了,教師才會發現學生很多的“閃光點”,收獲不一樣“驚喜”。
參考文獻:
何華連.教材建設·師資培養·教法研究:文獻檢索課建設的核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05).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