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效課堂改革中,這個“效”,既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高效率,又指學生課堂學習的高效益。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而高效課堂上的課堂展示是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就必須給學生自主表現的空間,這樣學生展示的類型才能多樣性。提高展示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如,對學生的展示要給予適當的評價;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引導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展示的欲望;設計多元化的互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展示興致;適當時候予以點撥等。
關鍵詞:高效課堂;課堂展示;學生自主表現
西湖中學乘著課改的春風,課堂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課改的號角喚起了西湖教師們勇于拼搏的干勁,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課堂。
眾所周知,課堂既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又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更是向未知方面挺進的旅程,同時也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每一個學生都是可愛的充滿活力的精靈,都有著他們的閃光點,因此,對于每個學生來說,他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那么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現自己呢?下面我就西湖中學實行課改以來初中語文課在展示課上的一些做法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課堂展示是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既包括小組討論后學生在黑板上的書面展示,又包括學生登臺講課和學生互動質疑過程中的各種展示活動。
一、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
能夠“動”起來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我們大膽地嘗試了“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氛圍,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預習的后續工作就是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也是學生的自我展示,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好,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大有幫助。從而反作用于預習工作,達到更好地完成這一環節的作用。那么在課堂展示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我們注意了5個度:
1.展示要有“風度”。展示不僅是表達、表現自己的學習理解,同時也是自我修養的公開展示,需要注意言行禮貌,舉止文明,落落大方。
2.言行表達要有“力度”。說話是為了大家聽,表現是為了大家看。保證全體學生聽清、聽懂、聽明白是對學生的尊重,所以,展示時聲音要洪亮。
3.問題挖掘要有“深度”。熱鬧不是課堂追求的目標,歡樂需要適合學習需求。有思想、有情感、利于思考、利于內化應是外化的課堂發展方向。
4.方法總結要有“高度”。學習方法的交流是課堂展示的重要內容,方法總結和詮釋不是鸚鵡學舌,而應是自我真心體會,簡單的重復對同伴無用,應結合內容、材料展示自己的思路。
二、給學生自主表現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的責任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讓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練,自己去學,自己去討論,自己去寫,自己去說,就給了學生表現的良機。展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問題如何分配,每一個問題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在課前都要有適當的預設。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教學價值,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老師掌控,有些問題只要一帶而過,有些問題卻需要深入追究,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可平均用力,泛泛而談。
高效課堂打破了以往老師“一言堂”的習慣,現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起個引導作用。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說、可以寫、可以討論、可以表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的舞臺。可以這樣說學生在課堂上自信心增強了,連學困生也在學習了。學生現在從“學會”變為“會學”了,因為我們不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了。
只要老師分配合理,整個課堂就顯得井然有序,學生在課堂上也是積極而活躍的。
三、展示類型的多樣性
1.書面展示(演板),即小組成員在本組的小黑板上板書展示本組的小組交流成果,要求能用雙色筆(即不同顏色的粉筆),將展示的內容條理化,能較好地反映問題的要點和邏輯關系,便于其他學生閱讀和理解題意及解題過程。
2.口頭展示(語言),口頭展示要求在講解和交流的過程中能用簡潔、流利和通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能選擇較好的切入口闡述自己的觀點。往往一節課下來即使是再內向的學生也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四、提高展示效率的方法
1.對學生的展示要給予適當的評價。評價是無形的激勵,恰當的評價能促進學生課堂展示水平的提高,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展示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的效率,多給學生鼓勵,多用贊美的語言,多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2.設計多元化的互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展示興致。學生開始時出于新奇,對這樣的課堂能表示出較高的熱情,時間長了,新鮮感沒了,熱情會減退,勢必影響課堂效果,此時需要教師設計多元化的互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展示興致。
3.適當時候予以點撥。教師作為課堂互動的一員,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的回答予以點撥,通過提問或追問的方式給出問題
讓學生討論回答,通過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實現教學意圖。
課改后的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能說、能寫、能表現,各顯其能。
參考文獻:
熊學蘭.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創新精神[J].青海教育,2001(04).
作者簡介:尹玲,女,1971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西湖中學,致力于語文教學研究。
?誗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