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國
(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貼花紙工藝是陶瓷工業陶瓷裝飾的重要方法,花紙產品成本較低、花紋清晰、裝飾形式豐富、工藝手段簡單易學,適合批量生產,能夠滿足廣大消費群體的需要。但根據目前對貼花紙市場的調查和研究,花紙行業出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品種單一、缺乏多樣,注重傳統、缺乏時代氣息,注重數量、缺乏設計創意和個性,缺乏現代生活品味及時代生活審美的精神傳達。隨著花紙科技、數碼科技的發展,花紙設計逐漸向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審美需求。
影像數碼技術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具有革新性、設計性、普適性,高效便捷、應用范圍廣,體現了信息經濟環境下新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數碼相機、電腦、數字印刷技術等電子產品,在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促進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的同時,也從文化藝術的角度擴大了人們的審美視覺視野和范圍,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技術與藝術、設計與科學相結合、科技在不同領域的移植和嫁接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綜合發展的一大趨勢。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有云:“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視覺藝術進入圖像時代,信息時代的數碼影像現象成為當代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傳統的花紙設計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明顯地不能滿足人們多樣審美的追求。傳統貼花功能主要是為日用產品服務,而現代貼花設計已經不僅僅是用于日用陶瓷產品,它還用于各種手工陶藝的裝飾,不僅實現它的實用功能,還可以成為藝術抒情表達的手段。一方面作為市場產品生產,花紙設計的創新與特色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構成因素,消費群體審美水平的改變往往傾向于選擇新穎而富有個性的設計,大量缺乏個性、雷同的設計產品讓更多的消費者視覺審美感到疲憊,從設計產品市場的需求角度,生產者需要更新舊的傳統模式,適應現代陶瓷生產消費觀念的變化。像少量的花紙訂做如肖像花紙、特種花紙生產已經成為花紙服務行業的一項重要構成。另一方面,從主體創造的角度,陶瓷貼花紙設計成為陶瓷創作的一部分,花紙形式內容的選擇反映了作者的審美取向,作者根據作品的需要進行花紙設計,它成為作者表情達意的一部分,特色、個性的花紙裝飾體現了作者匠心獨運的能力。另外,花紙生產科技的發展為花紙的多樣生產創造了條件,印刷工藝走向便捷、高效、精細,現代數碼工具的利用拓展了花紙表達的內容與形式,科技的進步和利用成為貼花紙設計創新的力量源泉。
貼花紙設計的個性追求符合當代大眾文化生活的多樣審美需求,藝術的生活化趨勢必然使生活中的藝術富有個性與特色,它不僅反映在日用陶瓷裝飾上,還反映在藝術陶瓷上。
首先,現代陶藝中的貼花設計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其個性化的表達,即表達的創造性、具體性、針對性。藝術作品的個性和特色是藝術家體現自我創作能力的中心環節,是風格形成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一位頗有建樹的陶藝家在選擇貼花材料時,無論是購買商品貼花紙還是自己設計的貼花紙,都是通過貼花的形式傳達作品內涵與思想,針對不同的陶藝創作,應選擇不同內容和風格的貼花紙而區別于他人,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特色。針對具體的創作進行設計,體現作品的個性與特色,表達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情感,其中創造性是貼花設計個性化的基礎與源泉,豐富的創作經驗、多樣特色的技法技巧、敏銳獨特的創作視角、活躍靈敏的創作思想,將貼花設計的個性表達與運用豐富且富有特點,使作品的個性得以張揚。個性的傳達與表現,其實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傳達與表現,更是個性精神的宣揚。例如馮維娜的作品 “易拉罐系列”(見圖1),運用貼花的方式進行現代陶藝創作,以觀念的形式表達大眾文化生活語境下人們的所思所求,是現代藝術生活化、平民化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圖1 易拉罐系列
其次,貼花裝飾起到彰顯主題、傳達文化的功效。貼花紙作為文化元素和符號,出現在作品中不僅起著裝飾點綴、烘托主體的作用,它往往是作者文化思想與情感傳達的媒介,表達某種思想意向與內容,正如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倍髌分械幕堅O計則常常成為作者詮釋主題表達文化的載體,使作品帶有作者個性情感的特點。藝術的文化與觀念表達是現代藝術的重要特點,但陶瓷貼花裝飾則運用本身材料的優勢與工藝手段在不同形態坯體的基礎上發揮與創造,使作品內涵豐富、富有情調,形成豐富多變的肌理質感。
總之,自由、靈活、個性的表達手法,題材內涵豐富的內容形式,富有特色的材料語言,形成現代陶藝貼花設計的藝術特點。
目前企業生產的貼花紙從顏色特性上分為新彩貼花紙、粉彩貼花紙、廣彩貼花紙、釉下五彩貼花紙和青花貼花紙,表現的內容以傳統圖案、吉祥圖畫、故事傳說、宗教信仰為主要題材,當然受視覺藝術及商業媒體的影響,也出現少量的現代裝飾意味的圖畫和文字,多用于杯、盤、碗、瓶等日用陶瓷器皿的裝飾,通過陶瓷生產廠家提供訂貨樣式和要求、批量訂購,花紙廠家進行設計生產?;堎N花簡單易學,一般有水貼和酒精貼花兩種形式,貼花的過程是在陶瓷胎體上組織構圖的過程,具體是將花紙紋樣剪出,用酒精或水浸泡到能從底板上分離的程度,然后輕輕地敷貼在胎體上,從一邊貼起將氣泡擠出,不至于在烤花過程中由于花紙下存有空氣而破壞畫面。貼花紙設計一般按照印刷工藝可分為平版、絲網版、平絲結合、凹版印刷,其中絲網印刷是目前普遍運用的形式,通過設計稿件、手工分色、繃制絲網版、絲網凈化、涂布感光液、曬版(曝光)、洗版(顯影)、調配印刷顏色、印刷等這幾個程序進行設計,在分色程序上,相對原始的手工分色逐步被激光分色所代替,使復雜的分色程序輕易得到解決。熟悉材料及工藝才能做到“才有美,工有巧”。
數碼影像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促進了各個領域的發展。當數碼影像技術應用于藝術設計領域,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手繪表達,可以在電腦上用軟件設計和制作,既可以設計傳統的圖案,也可以做現代前衛的圖像樣式,使虛擬的創意可以通過電腦設計直觀地表現出來;另外,數碼攝像機既可以拍攝現實生活的圖像及各種圖片資料,也可保留錄像資料。攝像設備的廣泛應用可以為設計獲得取之不盡的圖像資源,這些圖像、圖片資料和現代生活密切聯系生動而親切,充滿了新鮮的時代視覺特征;再者,網絡世界和電視信號中的各種視覺形態和資料通過下載、圖片處理與選擇運用于貼花紙設計都可以為陶瓷裝飾所用,成為現代貼花紙設計潛在的寶貴資源。而數碼影像將設計處理好的圖片資料通過電腦和打印噴繪設備連接打印出圖,和花紙設計套版印刷技術相近。數碼影像打印噴繪是電腦選色、機械印刷,貼花紙既有手工分色,也有激光分色套版,激光分色能夠使多層套色成為可能。在花紙設計中,將圖片進行花紙設計制作,是一個花紙套版工藝生產程序,有工藝簡單與復雜的差別,根據目前的花紙生產工藝制版技術,處理圖形色彩復雜的圖像在技術上已逐步得到解決。
數碼影像技術和花紙設計結合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在日用陶瓷領域,數碼圖像提高設計的質量和效率,既能夠生產傳統的圖案,又可生產現代圖形,也可以設計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樣式,以批量生產應用于日用產品裝飾,滿足廣大消費群體實用和審美的需要。此外,數碼圖像設計也可以滿足小群體及個性審美的要求。例如在生活陶藝設計和現代陶藝創作中,根據生產制作者提供的圖像資料,花紙生產公司可以為小群體生產有特色的樣式,提高裝飾的水平,促進市場的銷售和市場占有率,滿足部分人群的審美要求。在現代陶藝創作中,陶藝創造者將自己繪制或搜集到的個性、特色的圖像資料,提供給花紙生產單位生產,有設備和技術條件也可自己制作,個性花紙一般產量少、成本高,但使用方便,利于個性陶藝創作和滿足個性審美。國內外許多陶藝家將打印的文字、設計的圖像做成花紙裝飾陶藝,獲得了社會觀眾良好的評價。關注現實生活和個性審美,是當代藝術設計發展的一大趨勢,個性花紙設計將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貼花設計在數碼影像介入的同時,并非是不加選擇地濫用影視圖像,要提高影像數碼裝飾的質量和品位,就必須對圖片資料的內容和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對其技術提出更高的標準,這主要尊重市場規律的選擇。如果充訴市場的是缺乏審美提煉的現代貼花裝飾陶瓷藝術品,將影響市場的推廣,直接打擊觀眾的興趣和購買欲,為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影像數碼技術和貼花紙設計結合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傳統的設計在一些方面已不再適合現代人,如果不關注這個潛移默化的轉變,市場的自然法則將會將這墨守陳規的裝飾淘汰出局。許多現代人在餐桌上希望見到耳目一新個性化的作品,也希望見到裝飾風格迥異、富有特色的現代陶藝陳設。在國內外環境陶藝設計中,還利用貼花紙進行公共裝飾,制作數字、符號、波普圖像為雕塑建筑所用,自然、輕松、大方的裝飾讓人熟悉親切。如挪威陶藝家烏拉里斯萊魯德在佛山華夏陶瓷城創作的“華夏拱門”和街道壁畫墻“上帝是女人”(見圖2),采用先進的絲網印刷制作成貼花紙貼到瓷磚上,再在瓷磚上繪制豐富圖像,打破僵化的照片寫真,賦予瓷磚以新的形式來傳達人生的哲理。美國陶藝家布魯斯·M布瑞科恩力奇創作的“哈林頓公園之十四”(見圖3),用數碼貼花紙裝飾陶瓷面磚來表現都市風景,創造虛實相間、魔幻般的墻面空間。數碼圖片貼花紙裝飾的運用已不只限于傳統的日用陶瓷,也可作玻璃裝飾,并應用于現代陶藝、裝飾雕塑和室內設計裝飾外多個領域。

圖2 上帝是女人

圖3 哈林頓公園之十四
新科技介入陶瓷貼花設計,以藝術和技術方式的結合,提高了貼花紙設計的質量,豐富了陶瓷的表現范圍,促進了陶瓷設計的發展,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創造著新的發展契機和隱性的機遇,更新著傳統的經營方式,為信息時代行業的生存與競爭、轉型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現代科技與傳統生產模式的結合也不只是形式上的嫁接,它包含著深層次的意義,在推動經濟的良性發展、拓寬人們的認識視野、培養人們的藝術創新性思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開始用發展的眼光、聯系的方式、創造性的意識去思考,推動其發展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其實質是建立在一定物質經濟基礎之上藝術的生活化,及設計服務在陶瓷裝飾領域的延伸與成熟。
[1]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蘇珊·朗格(美).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5.
[4]張玉山.世界當代公共環境藝術·陶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