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佩蓉
(宜興 214221)
每次看到大師們高水平的作品時都會感嘆不已,他們的文化內涵、理念思想、巧妙構思都影響著我。應該說,成功的紫砂壺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它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現,是藝術和技術高度統一的結晶。只有當自己深刻思考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意識相結合,才有可能創作出受人喜歡的作品,這是創作設計“樂融融組壺”(見圖1)最深的感受。

圖1 樂融融組壺
“樂融融組壺”取意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自然界萬物間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哲學理念。“和”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種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樂融融組壺”通過藝術形式揭示和諧共融的真諦,讓人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從中得到一種啟迪,尋求到一種樂趣。作品從自然法則、道德觀念、哲學認識論看,都是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中體現出“萬物含生”的生命精神和道德境界,使古代文明在當代壺藝創新中得到升華。
大千世界,氣象萬千,大自然帶給我們無限感動的同時,也成為了我們最好的老師,自然界給予紫砂造型藝術以豐富的題材,只要帶著藝術的眼光去看自然、看生活,就會發現很多都是創作的題材,利用起來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樂融融組壺”就是這樣一組有意思的偶得作品,春天郊游時,看到一條清澈見底的澗灘,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鋪滿了灘底,一群2厘米左右的小魚兒自由自在地嬉戲于其間。潺潺的溪水、靜靜的石頭、靈動的小魚,這一靜一動充滿著生機的畫面,讓心情愉悅而又平和。大自然中和諧的景象產生了靈感,也有了創作作品的沖動。在造型元素的使用上,“樂融融組壺”惜墨如金,簡約的設計是時代的風格,更是生活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但是工作的緊張、勞累帶來情緒的壓抑,需要我們找到自然回歸的趣味。“樂融融組壺”的設計試圖在造型上突破以往紫砂壺的傳統造型形式,將現代簡約的理念注入到這套茶具的設計中,回歸紫砂泥土樸實的本質。茶壺的壺身采用了不對稱的異形圓造型,這取自于形態各異的石頭,為了造型上的變化,設計了一高一矮兩款,高的容量450毫升,矮的為380毫升。魚兒吐的泡泡變成了壺把、壺鈕,它們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圓形表示,大圓小圓高低錯落,層次感較強,同時也不失簡潔大方的現代美感。小巧有趣的壺嘴來源于可愛的小魚嘴。圓潤的壺把與似圓非圓的壺身渾然一體,壺身的飽滿延伸至壺蓋,象征圓滿幸福,契合主題。再看整體設計,你會發現矮的這款沒有壺鈕,意為“陰”,表示母親,它的半圓造型也象征了母親的乳房。一組杯子巧似一群孩子歡聚在父母的身邊,以“其樂融融的家”為題材的套壺便應運而生。
“樂融融組壺”通過壺身、壺鈕、壺把多個大小、弧度不同的圓形對照、變化、映襯,構成壺體的圓潤之美,形成和諧之美。“樂融融組壺”是不對稱的弧線形成的器型,成型以后要讓觀者感覺到自然飽滿,它的身筒拍打就有點難度,但是會讓作品變化多端,更有觀賞性。所以,制作這種壺既考驗耐心,也考驗毅力。身筒成形不是最難的,花費時間最長的是做蓋子,壺蓋是嵌蓋,又不在壺身正中,這就給做蓋子增加了許多難度。經過多次斟酌、改良,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可在燒制此壺時又遇到了一個困難,也是關于壺蓋,異型的壺身,蓋子在燒的過程中變了形,不平整了,影響壺嘴、壺蓋至壺身整個線條的流暢。為了克服這一技術難點,把泥料改換為40目的段泥,燒壺的時侯按照蓋子的形狀和大小又制作了一個蓋圈壓在蓋子上面,進一步減小蓋子的變形程度,使壺蓋與壺身完全吻合,整個線條融會貫通、一氣呵成,這也是制作過程中的驚喜之筆。現在,光潤飽滿的壺捧在手中,傳遞出的是一份自然和諧的蘊貼和與生俱來的親近。
在“樂融融組壺”的創作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幾經探討、幾易其稿,終于完成了作品。整個過程讓我深切明白:只有靠創意出新才能有所突破;創作者可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拓寬視野、大膽取材,取自自然,取之不盡;要善于用敏感的眼光捕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揉合到作品的設計中去,給作品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