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勤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自明、清時期繁盛至今,已走過了近六百年的風雨歷程,期間歷代能工巧匠不懈創造,使之成為我國陶瓷美術中造型豐富、藝術高雅的一個品種。紫砂壺造型豐富、變化無窮,并通過風格各異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淵源。
壺之道,初為合用,上為藝術,終為人生。無論是制壺、用壺還是藏壺,都終將升華到文化的境界,這也是紫砂壺始終深受文人雅士鐘愛的緣由所在。一把把精美的紫砂壺,集品、聞、觀、賞、感、悟于一體,故而被擬人化地稱其“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俗如衲子”。紫砂壺“冬韻”(見圖1)便是這樣的一件作品,通過典型的花貨造型,附貼傲放的梅花裝飾,傳遞出冬韻怡然的文化意境,風格特色鮮明。
圖1 冬韻壺
花貨類紫砂壺是指直接模擬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來作為造型的基本形態,是在幾何形態的基礎上進行仿生裝飾或整體變形,融造型和裝飾特征于一體,如“報春壺”、“梅樁壺”、“竹節壺”等便是經典的花貨造型。“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其造型所講究的規則,而適度性的藝術夸張、風格瀟灑的構圖、天然色澤的胎體等都于無形中增強了藝術效果。紫砂壺“冬韻”在造型上講究創意性,充分運用造型語言來強化其形象力度,使一把普通的壺延伸出更豐富的信息內容,從而在本質上烘托出其藝術特征。在堅持創意的同時,遵循傳統造型規則亦尤為重要,該壺以花貨為創作主線,在設計過程中嚴格按照花貨特征來取材和制作,整體縈繞著濃郁的自然冬韻氣息。
該壺以自然界中的梅為創作題材,擷取其風格特征灌輸于壺的形象之中,惟妙惟肖,生動精彩。壺身取一整段梅樹樁構成,身筒粗壯、高大,略呈不規則的圓柱狀,使樹樁表現更真實得體,壺底平整,壺口平蓋內嵌,上下平面均平整而對應,仿佛樹樁的兩個截面,自然逼真。壺身上,嶙峋的樹洞裝飾妙趣天成,斑駁的樹皮包裹著樹洞更顯得清麗,這些裝飾在壺身格局中所占比例恰到好處,更形成一種類似于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凹凸的質感增添了花貨造型的生動性。壺的嘴、把、鈕保持與壺身一致的風格特征和素材類型,分別塑造與刻畫為梅樹枝的形態。三彎壺嘴從壺身中間探出,形似梅枝,流暢曲折,出水口與壺肩齊平,一絲淺淺的樹紋輕點其上,精妙萬分;壺把也是一段梅枝,從壺身下端伸展出來,向上彎折成圈形,并最終分為兩叉,又回歸攀伸于壺身上部兩側,顯得頗有力度且生機勃勃,而攀伸于壺身樹杈上的一朵朵飽滿的梅花正傲雪怒放,煥發著自然生動的活力,將冬日風韻定格在了其中;圈形壺鈕延續了壺把風格,像是一段俯身的樹枝從蓋頂伸出,又向下攀附于蓋頂,一枝枝綴滿梅花的小樹杈將壺蓋裝飾得情趣盎然,冬意縈繞。
整把“冬韻壺”以冬梅為物象,將梅花傲雪怒放的姿態定格在壺韻之中,以此升華作品內在的人文意境,烘托冬韻,傳遞深層的文化內涵。梅花是冬天的使者,是冬韻的營造者,以此來烘托作品主旨顯得再妙趣不過,雖不見冬之形象,但人們卻能于梅花中感受到冬天的魅力。梅花,是中國文化中象征“四君子”的“梅、蘭、竹、菊”之首,它高潔、堅強、美麗、不畏嚴寒,因此,它象征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征,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在“冬韻壺”中,梅花也無聲地提升了整把壺的文化性能,使梅的精神力量滲透到了壺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那一簇簇淡雅清新的冬梅似乎能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并以此收獲情感上的共鳴。
無限冬韻綻梅枝,紫砂壺 “冬韻”將大自然冬天的使者——梅花以造型裝飾語言表現在壺體之上,既呈現出紫砂泥樸拙、淡雅的本質,又將梅花的特性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同時更于優雅的形象中烘托出冬之韻味,讓人心馳神往,而其所承載的人文象征更進一步地傳達給人們濃郁的文化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