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生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藝術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代,它以工藝美術為根、傳統文化為源、在與茶文化結合中形成了獨有的“容天、容地、容世界”的藝術文脈,以賞用兼優的藝術特色屹立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在歷代藝人的艱辛耕耘下,形成了珠圓玉潤的圓器、骨肉亭勻的方器、返璞歸真的花器、脈絡有致的筋紋器,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品種之多、品種之廣、品種之變化也在陶瓷藝苑中堪稱一絕。
諸多的在圓器、方器、花器和筋紋器中,紫砂提梁壺藝更是新穎別致、獨樹一幟。據考證,最早的提梁壺當屬宋代大學士蘇軾,他受燈籠和屋頂大梁的啟迪而設計了“東坡提梁壺”;而明代時大彬的“大彬提梁壺”、清代邵旭茂的“旭茂提梁壺”、近代顧景舟的“提璧壺”和王寅春的“裙花提梁壺”、當代汪寅仙的“曲壺”等也均被世人公認為紫砂提梁壺的經典茗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創作了返璞歸真、秋意濃濃的紫砂花器“秋韻豐收提梁壺”(見圖1),現細述如下:

圖1 秋韻豐收提梁壺
提梁壺有軟提梁和硬提梁之分,而硬提梁又可細分為單式提梁、三叉提梁和絞式提梁等,這是紫砂壺藝領域中一類非常特殊的造型,提梁凌空而起,充分表現了藝術的張力,虛實節奏協調、比例和諧勻稱、剛柔曲直相濟、制作一絲不茍,讓人能深深感受到蘊于壺內而高于壺外的新的內涵和魅力,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紫砂花器“秋韻豐收提梁壺”選用底槽青泥制作,泥質細膩,呈色穩重;壺身似圓形燈籠狀,圓潤和諧;葡萄枝干狀的三彎流蒼老勁挺,疤瘤累累的三叉葡萄藤為提梁壺把剛健挺拔;在壺流一面的提梁末梢處攀伸出葡萄藤的新枝和嫩葉,枯枝新芽新穎別致、栩栩如生,垂掛著一串串沉甸甸的醬紅色葡萄,晶瑩剔透、芳鮮圓綻;扁圓形壓蓋,母子線口蓋吻合嚴密,壺鈕為一段彎曲挺勁的葡萄藤,盎然的新技、葡萄葉和葡萄附貼在蓋面上,呈現出濃濃秋意、勃勃生機。縱觀此壺,制作精細,壺身憨實敦厚、渾樸大度,壺流曲型流暢,似彩虹的提梁與壺身的銜接渾然天成,形成的空間氣勢非凡,舒展瀟灑,猶如要將世間田園風光一覽融入其中,也更體現出了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時代精神。
秋天,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能帶給人們更多喜悅的季節。在江南水鄉,就有“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秋高、稻熟、蟹肥”等佳句,每逢中秋佳節,人們也常常會相聚在一起,沏茗茶、賞明月、嘗葡萄、聽秋籟清韻、談豐收年景。
“秋韻豐收提梁壺”也正是以此為情景,讓人們感悟與回味秋天田園風情的秋韻。田園風情數不勝數,以葡萄入壺乃是大自然秋景田園豐收的一個縮影。大自然的葡萄枝葉蔓延、果實累累,清代蕭雄《葡萄》盛贊曰:“蒼藤蔓,架覆前檐,滿綴明珠絡索園。賽過荔枝三百顆,大宛風味漢家煙。”一顆顆晶瑩玉潤的葡萄代表著甜密和幸福,成串成簇的葡萄呈現了豐收的景象,預示著“多子多福”,寓意著人丁興旺,象征著五谷登豐,也昭示著吉祥富貴。“秋韻豐收提梁壺”將田園之趣、自然之美映在壺上,浸透了豐收的氣息,濃縮了豐收喜悅之情景,充滿著歡暢、心怡和回望,使人們不由得沉醉于觸動心靈的藝術佳境和甜密的自然情懷,煥發出獨特的藝術美感和意境空間,令人為之神往。
提梁壺柔中寓剛、挺拔優美,只要比例協調、處理得當、制作精細,就能達到提梁之“虛”與壺身之“實”交相輝映、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秋韻豐收提梁壺”氣度豁達、意境悠遠,既有形式上的貫通,又兼顧實用上的理趣,格調清新、風韻別致,在泥質、形體、制作和內涵上都達到了情趣相合、意理兼容的境地,散發出灑脫、精神之神韻,其蘊含的寓意也給予人們精神上的一種慰籍,含蓄的田園情趣將大自然的雅致與精髓呈現得淋漓盡致,使作品真正實現了形神相融、形意相融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