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優英
(宜興 21422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佛、道都要人相信有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能夠修身養性,追求至善、至美,最后達到幸福的彼岸。歷朝歷代或獨尊儒術,或三教并立,滲透著傳統文化思想的吉祥圖案也被用來表現榮華富貴、天下太平。明、清時期的裝飾藝術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由于傳統文化的積淀,飾有吉祥紋樣的紫砂陶器已成為習慣,并能默默地為人們所接受的藝術語言,成為可以和我們對語的精神同構。紫砂“一品清蓮壺”(見圖1)就是在傳統文化中如意、蓮花吉祥圖案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圖1 一品清蓮壺
紫砂“一品清蓮壺”的外輪廓是以“半月壺”為基礎的,并融入如意、蓮花的裝飾藝術,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風華風貌。“一品清蓮壺”的壺身飽滿,外輪廓猶似半個月亮,嵌蓋設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筆下的這句千古名句,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創作此壺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這把“一品清蓮壺”就是順應了詩人張九齡的意境,以及對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壺嘴、壺把方中取正、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后應,它的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令人越讀越醉。壺蓋貌若圓扣,強調壺器氣度的開張和雄闊,壺把、壺嘴變形為如意的雕飾,壺鈕被精心雕刻成一朵吉祥的蓮花,于細膩中飽含粗獷,是一種動靜結合、大智若愚的表現。紫砂“一品清蓮壺”上蓮花、如意的創意裝飾,就好比是作品的前奏——鼓聲過后,半輪明月在海上升起了一番吉祥如意的美景。
如果說創作是紫砂的靈魂,那么裝飾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綜合人的心理需要。裝飾的各種表達是美的方式,是效法自然、規范自然的結果,是由視覺感知通達的情感,是觸覺感知激發的想象。因而,要讓裝飾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就要用審美的眼光對待作品。紫砂“一品清蓮壺”采用八寶圍紋來裝飾,八寶圍紋一圈圈地貫穿半月形的壺身,如美人云肩透著嫵媚與嬌柔,暗示男女雙方彼此遙望的依戀,而八寶圍紋上的傳統圖案寓意著吉祥和祝福。這貌似不經意的裝飾實則靜美純潔,使人聯想起雖然相隔千里之遙,卻是吉祥美滿的愛情。整件作品的線面過渡自然、飽滿合度,調砂的運用呈現理想的水色,給人在品茗樂趣中視覺美、觸覺美、想象更美的享受,壺器的風華風貌也因此而精彩了。
靜觀紫砂“一品清蓮壺”,此壺形態優美,猶如坐臨山川日月,光輝璀璨美景盡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但紫砂“一品清蓮壺”的裝飾紋所蘊含的美好蘊意更值得斟酌。壺把、壺嘴均雕飾成了規整的如意,這樣的設計兼具外表美觀和實用的特點,又蘊含了吉祥的蘊意。如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意是我國常見的一種傳統工藝品,一般由首、柄兩部分組成,形似靈芝,首部呈云形或靈芝形,柄部為S狀的拱形,由各種珍貴材料精制而成,寓意吉祥。紫砂“一品清蓮壺”結合了壺把、壺嘴的實用功能,依據壺器的款式需要而設計如意裝飾。手執如意壺柄,如意紋美好的吉祥蘊意洋溢胸襟。壺鈕是一朵絕美的蓮花,中國文人認為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游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為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游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后陸游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游的故事可以說明蓮花是佛、儒、道的結合。紫砂“一品清蓮壺”上的蓮花壺鈕亭亭玉立、含苞欲放,如初綻的笑臉,花瓣兒粉中透白、冰清玉潔。蓮花又被譽為“花中君子”,人們還用“芙蓉仙女”的芳名贊美荷花的嬌美。可以說,蓮花是一種著名的花卉,它是美好的象征,文人墨客以“出淤泥而不染”作為蓮花清高文雅之喻。蓮花如此美好的蘊意,其形狀點綴于紫砂“一品清蓮壺”上,如何不讓人心動呢。
紫砂“一品清蓮壺”的創作,極大地激發了想象力,更加意識到紫砂壺上裝飾要比例得當,與整體造型相吻合,體現出紫砂陶質樸本質的同時,注入更多文化內涵的元素,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在鑒賞之余有一種濃郁的回味,使人產生意猶未盡的想象空間。
[1]黃青.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載體——吉祥圖案[J].云南藝術院學報.2006(04).
[[2]董正紅.月半彎,意未盡——“半月壺”創作感想[J].江蘇陶瓷.201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