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榮
(宜興 214221)
吉祥紋飾是指以含蓄、諧音等手法組成的、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它的起始可上溯至商周時期,至宋代逐漸成熟,明、清時期為鼎盛期,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紋飾源于勞動人民的創造,人們在生活中把自己最樸素、最真實的生活愿望寄托在他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里,他們對美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因此他們創造出來的吉祥紋飾也豐富多采、妙趣橫生、賞心悅目、親切感人。
春秋時的《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其中的龍紋在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玉雕中就已出現,它是中國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國的見證。龍,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麟,即麒麟,民間有“麒麟送子”的傳說;龜,寓意長壽;鳳,為吉祥鳥。西周《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遂以鳳鳴朝陽喻高才逢時。以后的吉祥紋飾,取材于植物的有梅、蘭、竹、菊、蓮、松、柏、桃、牡丹等;取材于動物的有魚、羊、鹿、牛、馬、鶴、獅、象、猴、鴛鴦、喜蛛、金蟾等;其它的有云紋、回紋、如意紋等。這些吉祥紋飾在石雕、木雕、磚雕、玉雕、青銅等材質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代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應用于宜興紫砂的吉祥紋飾可見于清代花貨大師陳鳴遠的 “梅樁壺”、“松段壺”、“束柴三友壺”、“蟾蜍蓮蓬壺”、“英雄壺”、“馬上封侯壺”等。“束柴三友壺”是把松、竹、梅之形塑于壺上,它們被人們稱之為“歲寒三友”,以喻不畏艱難困苦的高潔品質。“蟾蜍蓮蓬壺”因民間有劉海戲金蟾的傳說,把蟾蜍和金錢聯系在一起,寓意錢財廣進。“英雄壺”以“鷹”諧音“英”,“熊”諧音“雄”,故以貼塑的鷹與熊諧音“英雄”,賞之使人豪氣頓生。“馬上封侯壺”以馬塑作壺鈕,以猴貼塑于壺身,組成“馬上封侯”的美好寓意,賞之使人心情舒暢。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對傳統的吉祥紋飾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創作了一批以吉祥紋飾作造型或裝飾的紫砂壺。這些作品有以蝙蝠與葡萄組合的“福蔭貴子壺”(蝠諧音福,葡萄多籽,籽諧音子),荷與蟹組合的“和諧壺”(荷諧音和,蟹諧音諧),知了與竹組合的“知足常樂壺”(竹諧音足),蝙蝠與桃組合的“福壽無疆壺”(蝠諧音福,桃寓意長壽),蓮花與魚組合的“連年有余壺”(蓮諧音連,魚諧音余),金魚和玉石組合的“金玉滿堂壺”等等,這些作品為我們的紫砂壺創作打開了思路,值得深入學習和細心研究。
任何藝術的創作都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紫砂藝術也是如此。當今的時代特征是人民生活安康、國家興旺發達。“興旺壺”(見圖1)的創作就是在這一大好形勢下構思的。“興旺壺”以光貨的“圓珠壺”為造型,以“石榴”這一吉祥紋飾為裝飾,目的要借用它來反映、歌頌這個時代。石榴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針狀枝,葉對生,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夏季開花,常呈橙紅色,秋季結果。石榴花開,滿樹火紅,唐代詩人杜牧《山石榴》:“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閑,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詩中描述了石榴花開紅似火的情景。民俗習慣,以紅紅火火比喻事業的興旺發達。石榴的另一特征是多籽,人們習慣以多子多孫比喻家庭的興旺發達,故以石榴寓意興旺是符合它的形象特征的,家庭和事業的興旺促進了國家的興旺發達。《2012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千年來首次超過農業人口,達到50%以上。這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主要標志。設計創作“興旺壺”則表達了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一個小小的獻禮。在裝飾風格上,為了與“興旺”這個主題相和諧,采取了“圓潤飽滿”作為造型與裝飾的基調。作為圓珠形的壺形是圓潤飽滿的,飾為壺鈕的石榴是圓潤飽滿的,飾在榴枝旁的三片石榴大葉亦是圓潤飽滿的,它們的相互組合映襯了“興旺”這個主題。

圖1 興旺壺
在創作吉祥紋飾題材作品的過程中,想象能力的發揮是非常重要的。吉祥紋飾隨處可見,要以美的眼光去發現它,以已有的文化修養去發掘它的內涵,尋找出它們與我們美好生活的關聯之處,化為藝術的語言恰當地把它們表現在紫砂壺上,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念茲在茲,有時會出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