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意華
(宜興 214221)
中國是一個喜好飲茶的國度,飲茶歷史漫長悠遠,而茶文化的興盛也自然帶動了茶具的發展,中國茶具種類繁多,這其中更以宜興紫砂壺最具鮮明代表性。紫砂壺的誕生與中華茶文化一脈相承,它不僅功能優異,形制美觀優雅,獨具藝術審美價值,傳統文化的熏陶更使其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因此紫砂壺的創作往往也依據這些特征要求而展開,以質樸的五色土、古拙的形象構造出一個豐富的藝術世界。于是,對于創作者而言,每一把壺的誕生就像生命一般隆重,它集結了精湛的工藝、精妙的構思、精確的制作和精深的意蘊于一體,以此帶給人們深入內心的力量。
紫砂壺“腰帶四方”(見圖1)的創作對功能、藝術和人文的追求十分明顯,整器于端莊而不失靈動的造型中,傳遞出古樸優雅的藝術氣息,別出心裁的裝飾點綴出一抹恬靜的神韻,而作品里厚重的文化意蘊也自然流露得淋漓盡致。整體而言,該壺設計富有創意,基于傳統又力求新意,現談一談該壺的一些具體特征。
圖1 腰帶四方壺
清代文人吳梅鼎在其名作《陽羨茗壺賦》中這樣總結了紫砂壺的造型特征:“方匪一式,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也就是說,其造型極為豐富多樣,無數種變換搭配促使其成為造型款式最多的手工藝品。綜合而言,紫砂壺造型雖有光器、花器、筋紋器之分,但總體上離不開“方”和“圓”這兩種形式本質,比起非圓即方的簡單架構,這把“腰帶四方壺”則以方圓兼容的造型特征煥發出更為鮮明的藝術魅力。此壺整體構造以“方”為主,同時以圓潤的線條來優化每一處細節,緩沖其棱角與平面的接觸力度,營造出極為自然舒適的視覺效果。壺身體積較大,四方口,肩頸較長,亦呈四方狀,向下壺腹外鼓,雖極具擴張力,但仍顯舒展有度,腹部、底部收縮成四方底,底呈四方圈足,顯得渾厚而端莊,無論是壺口處圈線點綴,還是壺腹處由上及下的伸展和收縮,都弱化了線條的韌度而優化了線條的曲度,突出寓圓于方的造型特征,使“圓”無處不在,卻不奪“方”的整體感。壺蓋內嵌于壺口,向上鼓出,棱線清晰圓潤,顯得亦方亦圓。蓋鈕立于壺蓋中央,重心落在中軸線上,向兩邊展開,形似有四棱的珠子,上下壓平、左右對稱,其大小、形狀與壺體的對比恰到好處,不僅頗具精、氣、神,更使作品的棱線在比例上趨于平衡,精妙無比。三彎壺嘴、飛尾圈把前呼后應,皆為四方形、寬大穩健,但又線韻流暢、靈動有致,從而在整體上干凈利落、輕快簡潔,沒有造成壓抑感。
“腰帶四方壺”對比造型上方圓兼容的特征,其獨到的裝飾設計亦是作用明顯,尤其是壺腰部位貼塑的一條腰帶裝飾,瞬間提升了整把壺的藝術氛圍。腰帶裝飾的確切位置在壺嘴與壺把的上限之處,貫穿壺腰一周,即將壺體上最厚重充實的部分凸顯出來,在此襯托之下,腰帶裝飾盡管沒有刻意地施加緊縮力,卻巧妙地達到了“束身”效果,營造出一種視覺上的收縮感,使壺身變得更加高挑而優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腰帶是用與壺身質地完全相同的泥料裝飾而成,貼塑得十分仔細,高低、厚度均勻,并在壺身一側打了一個可愛有趣的蝴蝶結,飄帶定格成正在飄動的姿態,流暢又曼妙,打破了作品本身嚴肅的狀態,增添了幾分動感,猶如一條真實的腰帶系在了壺身上。以貼塑手法裝飾成型的腰帶則形成了淺浮雕的質感,顯得格外自然而細膩。
“腰帶四方壺”整器形制厚重,除了腰帶裝飾及富有變化的線條效果外,其整體簡潔素雅的氣質仍然是主要風格,作品由內而外傳遞出一種簡約、自然的人文意境,可謂素面朝天,而這又與中國文人所倡導的君子之風不謀而合,正氣、樸實、端莊,作品雖然沒有過多的人文元素引導,但其簡潔的本質便是最真實的素材,折射出意蘊豐富的文化內涵。
每一次創作都是一個藝術再造的過程,突出特征性是創作的目標之一,就像一個人的性格一樣,特征就是壺的性格。紫砂壺“腰帶四方”的創作注重其在造型特征、裝飾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表現,注重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故而顯得端莊、古雅、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