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強
(宜興 214221)
在“人類進步的道路上,發明與發現是層出不窮的”(摩爾根《古代社會》),制陶技術經人類創造和發展一直沿用至今,擁有“華夏之光”的美譽,而宜興紫砂壺無疑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支。紫砂壺的發展過程始終與創新相伴,不斷地推陳出新,促進了宜興紫砂藝術和文化的大繁榮,因而對于紫砂壺藝創作而言,創新一直是永恒的主題。紫砂壺的創新并不是一味的旁敲側擊、另辟蹊徑,而是基于傳統,嚴格繼承“根脈”,在此基礎上再做文章,才能保證紫砂壺的本質不被動搖。紫砂壺造型豐富、款式多樣、變化無窮,是我國陶瓷藝術中藝術性極高的一個品種,它以造型作為最主要的載體,通過風格各異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淵源。
目前,紫砂壺的造型主要分為圓器、方器、花器和筋紋器這幾大類,圓器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花器逼真有趣,筋紋器嚴謹得體,可謂巧奪天工、維妙維肖。而方器則是對幾何形體最詳細的表現和內質延伸,歷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款式,比如傳統的“六方壺”便是方器中的經典范例,以六方在造型基礎的壺藝創作更是經久不衰,新品不斷,豐富了紫砂壺的藝術境界。現以設計制作的“六方春亭”(見圖1)紫砂壺為例,談一談該壺具體的結構美和意境美。該壺延續傳統六方壺型的造型特點,棱廓周正、線面清晰,但同時又在傳統基礎上注重形式的創新和境界的升華,從而流露出獨特的視覺感受和藝術魅力。在造型上,該壺借鑒古代建筑“亭”的形象,依照其營造法則來達到作品的結構美,在內涵上該壺又結合“亭”的文化底蘊,實現作品真正的意境美。
圖1 六方春亭壺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它的歷史十分悠久,到隋唐時期,亭作為園林景點而普遍存在,并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構成園林中美好的畫面。在眾多類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見,它簡單大方、錯落有致,平面形式有正方、長方、五角、六角、八角等。
其實,壺型結構與建筑形式具有互通性,它們都遵循一定的營造法則,也具有各自的藝術特性,兩者結合一體,總能呈現出獨特的視覺美感和魅力。紫砂壺“六方春亭”便以壺為載體、泥為材料,將“亭”這一建筑形象轉化凝固在靈動的紫砂藝術中,可謂別具一格。
此壺棱闊清晰明了,整體穩健端莊,點、線、面三者處理自然順暢,立體效果極佳。壺型以六方體為主線,但更注重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方中寓圓、剛柔相濟的特點極為明顯。六條棱線從壺鈕向下貫穿至壺體,將整壺平分六面,面面相切,任意變換都保持著一致風格,同時口蓋嚴密吻合,上下通轉自如、連為一體;壺身大氣端莊、壺腹微鼓,棱線從壺肩向下蔓延,呈微喇狀,從而使整個壺體在底部聚氣,而壺底向外凸出,形成有如托底之樣式,妙不可言;六方壺蓋微微上鼓,圓珠鈕亦為六棱裝飾,風光無限在其中;一彎壺嘴、圈形壺把也裝飾為六方棱形,線面勾勒,風格統一,增添了無限妙趣。整器遵循“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莊重”的造型規則,中軸線、平衡線均正確勻挺,壺面圓潤有余,弧度自然,帶給人氣度和力量的結構美感。
在中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在園林中或高處筑亭,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又可供游人統覽全景;在疊山腳前邊筑亭,以襯托山勢的高聳;臨水處筑亭,則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處筑亭,半隱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以亭為題材的“六方春亭壺”汲取了亭的文化內涵,從而升華了作品的悠遠意境,優化了壺型之優雅狀態,帶給人意境美的享受。壺身如亭之主閣,壺底則似亭下臺階,而壺蓋如亭蓋,壺鈕則極似亭頂,妙趣橫生,作品不僅富有形式美,更具人文內涵,使觀賞者能從壺型空間中突破視覺局限,進入無限的遐想境界。亭,在中國文學中延伸出諸如亭亭玉立、亭亭款款、亭亭裊裊等成語,形容一個人身材修長、體態俊美輕盈的形象,極富美感,而“六方春亭壺”也將這種美的概念滲透到了壺型表現中,從而使整把壺更進一步地流露出盈盈款款的清秀韻味,亦真正合乎“春亭”之意境,令人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