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錫娟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從傳統中走來,既有它的材質美、裝飾美,又有它的形制美、寓意美。當代的紫砂技藝人員在紫砂文化的延續、發展中,努力創新設計具有鮮活生命而且能表現個人情感世界的壺藝作品,以此傳遞自己的主觀審美和內心感悟。創作設計的“腰圓竹春壺”(見圖1)是用紅色調砂泥為原料全手工制作,將傳統題材用光貨與花貨結合的技藝手法,以紫砂壺來承載竹子文化所包容的獨特境界和獨有的內涵,構建起這款紫砂壺的藝術審美。下面就“腰圓竹春壺”在創作理念上、在感性形象與制作上的技藝語言作三方面的概述。

圖1 腰圓竹春壺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創作主題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以“竹壺”為例,它的民族色彩是一種文化根脈,洋溢著陶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相融的藝術特點。竹子在宜興紫砂壺的造型中是取之無竭的源泉,數百年來,紫砂巨匠和名家創作了許許多多相關竹子的砂壺經典之作,他們賦予竹子人性化、典型化和個性化,成為創新設計的榜樣和楷模。
紫砂壺的創作可以在同一題材下變幻出多種多樣的器物形態,相似于大學高考的命題作文,以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筆調、不同的詞語寫出各不相同的精彩華章。“腰圓竹春壺”雖然也是以竹為題材,但是壺中有韻、壺外有意,就是對竹子的簡約描寫中重點張揚竹文化的深刻內涵。將壺名取為 “腰圓竹春”,實際上是以春天、翠竹為主線,蘊蓄古人的詩意,梁·劉孝先在《竹》詩寫道:“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唐代詩人杜甫贊嘆:“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竹為扶持。”清代戴熙在《題畫竹》中說:“雨后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底固,指日定千霄。”這種對竹子的低吟淺唱已經化作今日紫砂壺的深刻主題。人們在欣賞紫砂壺的同時,可以感悟竹子所獨有的“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來有清韻”的竹韻清趣。竹子的精神文化影響力已經浸淫到紫砂壺的創作之中,通過對紫砂壺的捏制去表達對竹文化的推崇和謳歌,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有的蘊含山野情致,有的凝結生物形態,以大俗大雅的藝術創作表達最為高妙的文化境界。“腰圓竹春壺”力求拓展新的視野,不斷地深化對紫砂壺造型藝術的認識,挖掘作品的藝術狀態和文化意義。設計主題定格為竹子,那么紫砂壺的造型應該突出作品的主題精神和竹子的品質、稟賦和審美。
在造型上采取光貨與花貨相結合的手法,用虛實對比與抽象、具象和諧處理的技法構想,深層次的文化思考來充實自己的造型構圖。整個作品僅僅是壺嘴、壺把和壺鈕以細細竹段在表達壺的屬性,體現這是一把描述竹子的紫砂茶壺,而壺的主體呈扁圓狀,壺蓋和壺的圈足也是多種形態的圓的聚合。飽滿的壺身構成圓的靈動和圓的寫意,又與竹桿的圓潤相協調,而且“腰圓竹春壺”采用朱泥添紫調砂泥來制作,呈現吉祥圓滿的寓意。在中華民族的民俗風尚中非常崇拜“紅”和“圓”,所以這把壺是借藝術語言傾訴內心的感想,就是要用圓融的心對待世界,又要用竹子“但愿虛心同晚節,年年此日報平安”的信仰讓夢想成真。
紫砂壺的造型與裝飾都追求創作理念的感性形象與作品內在的技藝語言高度統一,營造一種寓意生動而且內蘊豐富的藝術境界。“腰圓竹春壺”是以素心素面示人,唯一的裝飾是陶刻的“科藝雙馨”4字。這也是一種象征性的裝飾手法。
象征是用某些知覺與想象的圖象標志,暗示竹子內在的品格。將竹子的筆直凌云形態與人格的正直真誠在結構特征上相對應,這也是紫砂創作上的藝術手法。贊美竹子的高風亮節,常見的成語就很多,如“名垂竹帛、竹報平安、竹苞松茂”等等。現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先生特地為“腰圓竹春壺”題寫“科藝雙馨”的壺銘,意義非凡。這既是對竹子坦誠無私、樸實無華的贊頌,又是對紫砂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愿望流露,希望紫砂技藝人員的精神世界與藝術天地達到德藝雙馨。陶刻裝飾司空見慣,能與壺銘完美結合才是錦上添花。文化是紫砂的特質,文化也是紫砂的靈魂。“腰圓竹春壺”上的陶刻裝飾所呈現的吉語和祈盼之詞,能夠增加紫砂壺文雅清新的韻味。
紫砂壺“腰圓竹春”活化了作品的創新思維和藝術空間,它的鮮明個性是傳統的創作題材與獨到的形象思維有機的結合,可以在意象的形式下表達寫實的內容,是科學的、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