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梅紅
(宜興 214221)
紫砂壺“年年有魚”(見圖1)以象征、寓意、諧音等手法予以形象的表達,其橢圓形壺身象征“富泰”;竹枝曲成的把手和壺嘴,寓意“知足常樂”;壺鈕和底足分別塑成躍動的魚體造型,“魚”諧音“余”,即將抽象的意念具象化,生動而又深刻地展示人們向往富余幸福的生活意愿和精神追求。

圖1 年年有魚壺
紫砂壺的實用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它的造型是訴諸視覺的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標志著實用、審美的兼收并取。“捕影捉線”是“年年有魚壺”的一個特色,所謂“捕影”即是直接將自然界的典型形態演變成壺的造型,同時按照紫砂壺特有的形式美的原則進行變形處理;“捉線”則是采用不同的線條表達不同的感受,例如水平的直線使人感到開闊寧靜,垂直線使人感到上騰與挺拔,斜線使人感到空間上的變化,曲線的美學特征是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優美。因此,具有一定規律的曲線和直線相比,更能體現形式美的“多樣統一”的基本原則。該壺充分掌握了點、線、面的構成關系,運用了各種線的線性特征,比較注重壺身、壺把、壺嘴以及壺鈕、底足不同的形態特征,在不統一中尋找內在有聯系的統一因素,使其達到和諧、均衡、統一。如橢圓形壺體的主軸線力求垂直、端正,每個過渡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都有自己的特質、性格和規范;竹枝形壺嘴、壺把所采用的曲線和圓弧線具有一種搖曳的運動感;游魚形壺鈕、底足的線性體現生動、歡快、靈轉,充滿著勃勃生機,整個布局寫實與寫意結合,含蓄地表達形意相依、氣韻生動的藝術個性。
總體而言,自然仿生形壺藝是對自然物體感性認識的模仿和抽象,其整體造型則是注入理性精神,表達人的意志、感情和理想,這類作品較多內容表達祈望和吉兆,“吉者富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顯然帶有精神意義。
“年年有魚壺”突出表現壺鈕和底足,主要彰顯游魚戲水的喋唼之態,其式樣和結構不僅直接影響到主題的表達,而且對形式美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大的。《說文解字》:“形,象形也”,指形象、形體?!兑捉洝分小霸谔斐上?,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也取此意。在造型藝術里,我們可以理解為造型以及造型的要素,其點、線、面、體即所謂“形乃謂之器”、“成形曰器”,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規定的創作樣式。而意的內涵就比較復雜,《說文解字》:“意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意。”從造字的來源看,是與內心有關系的,指內心的想法、意思。不過這還是與審美上的概念有一定距離。審美上,我們把它引申為“意象”,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傳統美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它的形成是客觀形象經主體意識的加工,揉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觀念,帶有理想化、審美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一種審美形象。意象的獲取乃是造型觀念、審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這里所說的“形”是指紫砂壺的點、線、面所形成的形體式樣;“意”是由紫砂壺的造型而引起的趨向無限朦朧的想象和境界。
“年年有魚壺”考慮到形和意的結合,人們常以一條魚表示人在水中如魚得水,何其快樂;以兩條魚表示男女之間相親相愛、相戀相依;三條魚表示多余(魚)、多財、多子、多福、多運,而橢圓形的身筒又讓人不能不聯想到寧靜的“池塘”,竹枝形壺嘴、把圈有一種疏影橫斜的感覺,加上游魚形壺鈕、底足巧妙而又簡練地組合起來,這簡直就是一幅意境雋永的“魚樂圖”,引人無限遐想。
由此可知,審美的敏感是人特有的一種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人的綜合心理需要。它的各種感性形式是與人的心理形式相對應的,或者由視覺感知通達理解和情感,或者由觸覺感知激發想象和聯想,因而感知作為審美的動因和促進因素,提出用審美眼光對待自己創造物的必要性,同時也就提出了從審美上組織實用活動、對象、環境的必要性,這兩個必要性互相推動,極大地激發了人的智慧、技巧和創造想象力,標志著審美意識的不斷強化。
關于以“魚”為題材的原始文化含義,通常歸于漁獵生產的勞動對象,也有人歸于“魚—龍”圖騰,其實這兩種說法都與自然崇拜有關。在傳統習俗的語言情境中,“魚—余”互滲關聯,寓意積極,選擇“有魚—有余”構思壺的造型,是符合人的審美心理和生活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