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新
(宜興 214221)
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規格齊全、千姿百態,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們對中國文化的探索之路,同時吸收有益于情感和思想表達的器型元素,把它們應用到紫砂陶的實踐中去,創造出“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藝術造型天地,使紫砂壺享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聲譽,從而誕生和積淀了一大批器型門類和經典作品。
紫砂路上,方器的發展是不寂寞的,紫砂方器作品的問世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宜興丁蜀鎮蠡墅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的殘片復原件中,其中就有一件“六方高頸壺”的方器作品。該殘器創作于宋代,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器型呈六方形,泥片鑲接法成型,在壺嘴、壺身的鑲接處貼有一個柿形片子作為裝飾,這件方器是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殘器器皿之一。明代時大彬創做的“六方壺”(見圖1)泥色呈赫紅,紅如胭脂。壺身呈六棱柱形,腹與流均為六棱形,柄出五棱,口、蓋、鈕圓形,方身圓頂,蓋為圓形,小圓鈕,鈕上有對合的半弧紋。每片壺片寬度雖然不十分規整,卻顯得規矩嚴謹、頗有章法、粗中帶細,可見明代的方器制作工藝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圖1 六方壺
到了清代初期,紫砂方器制作日漸成熟。陳鳴遠所制的“四方鼓腹壺”繼承明代紫砂創作特征,圓中見方,在紫砂方器工藝創新上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四方鼓腹壺”形體端正、線面流暢、大方得體、敦實厚重。紫褐色砂質顆粒隱現,造型寓圓于方、方圓結合,彎曲流、環形把、四餅底足,結構合理,簡練質樸,壺蓋鼓出,子口密縫緊湊,蓋頂與壺身形制相近,既繼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又發展了方器精巧素雅的風格特征。
近代藝人中,亦出現許多紫砂方器的制作高手和方器名作。例如王寅春和著名畫家亞明創制的“亞明方壺”(見圖2),型制方正、色澤紅潤、砂質堅細、渾樸厚實。造型特點表現為角純而韻、線挺而直,口蓋方而寓圓,底圈大而稱勢,嘴直曲而變化,把方而切體,鈕洞扁而大氣,端莊純潔、古樸典雅,是紫砂方器的傳統經典之作。
圖2 亞明方壺
傳承和創新,是紫砂發展不變的話題。在上述這些經典的方器造型中經常流連,常會有創作一把不失傳統,又有新意的紫砂作品的創作愿望。創作時恰逢歲末,生活中彌漫著節日的氣息,中國人都喜歡在新春佳節時寓情寓意地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新年的美好祝福。例如:“余”和“魚”諧音,年年有魚是“年年有余”的諧音,可謂中國傳統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語言之一,若用圖畫表示則可看作是傳統吉祥符號,再配上蓮花或蓮藕,還有魚,即“蓮連有魚”,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財富及食糧。把這樣的美好寓意用在了紫砂方器創作上,一把“魚趣壺”(見圖3)大氣穩重中不失活潑俏皮,祝福滿滿,賦予了方器作品新的意境。
圖3 魚趣壺
“魚趣壺”整體造型為傳統方器形態,四方的壺體飽滿異常、方中寓圓,棱角渾樸有致,底、腹、口規矩而挺拔有力;壺蓋微突且平,與壺肩呈階梯過渡相切;壺嘴自然胥出,以魚嘴造型點綴,壺把寓方帶圓,下方以魚為造型自然過渡,和壺嘴相映成趣,為整體的方添上了活潑的韻味;壺鈕比例適當,精工細作了魚躍龍門的造型,仿佛是在平靜的湖面上,一條充滿活力的魚高高昂起越過龍門,預示著來年的美好生活,做工精致,和嘴、把渾若天成,方圓相濟、肌骨亭勻、朗而不俗、秀韻悠長。燒制成功后令人耳目一新,在細細品味之余,感覺還沒有達到預期的創作理念。具體表現在壺體大面積留白,略顯單薄。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這樣大面積的空缺叫“留白”。在繪畫作品中,畫家留白是為了方寸之地顯天地之寬;在文學作品中,作家留白是為了給讀者以思考和想象。作為這件紫砂創作,這樣的留白和整體造型設計不相吻合,需要重新布局創作。如果以銘文“年年有余”、“魚躍龍門”這類的形式就會陷入喜慶有余、雅氣不足的弊端。反復思考、權衡之后,決定在壺身大面積空白處刻畫:“蓮”和“連”諧音,“鱖”和“貴”諧音,蓮花、鱖魚寓意著連年有余、富裕有余,和“魚趣壺”要表達、傾訴的美好情感自然相容。于是,在壺體刻畫中采用大面積的蓮花刻繪,只在壺身下端刻畫一條鱖魚,疏密相間,和壺的嘴、把、鈕融為一體,魚趣味撲面而來,在穩重的方器造型中通過巧妙布局設計達到了預期的創作意圖。
視覺上的美觀,觸覺上的舒適,使用上的安全牢固,以及搭配上的合情合理使紫砂方器的發展充滿希望。從業人員只要刻苦鉆研、巧妙構思、嚴謹設計、合理布局、精工細作,紫砂方器的發展將呈現燦爛奪目、多姿多彩的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