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0日閉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就年內確定投資協定的基本框架達成共識,還確認在氣候變化對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圍繞領土主權等問題,中美之間的緊張仍然持續。在“重視經濟”的腳本中夾雜著危險的因素。在開放市場和穩定匯率等方面雙方也存在嚴重分歧,兩國正在摸索的21世紀的“新型關系”可謂前途艱險。在9日上午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辭稱“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加于對方;應該善于管控矛盾和摩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著眼“新型大國關系”,習近平敦促美國不要干涉領土等問題。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稱“歡迎中國和平崛起”,意思是不會對中國在南海的行動置之不理。在華盛頓,認為“中國在一步一步迫使美國交出太平洋霸權”的觀點占大多數。如果承認對等的中美關系,中國將會進一步增長,這種擔憂和矛盾的想法也在美國擴大。
美國外交人士表示,抱有巨額對華貿易逆差的美國的真實想法是希望通過擴大對華出口和促進服務業進入中國,為了避免在安保領域過分刺激中國,在經濟領域美國與中國展現出友好的氛圍。關于美國經濟界和議會充滿期待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磋商,中美表示將于年內確定基本框架,并在2015年早些時候完成個別領域的磋商。被奧巴馬視為其政治遺產的氣候變化問題方面,雙方同意在設定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方面展開合作。不過,中國痛痛快快開放市場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人民幣匯率問題也未能取得進展。
中國房地產業正處在衰退之中。樂觀主義者堅稱,中國房地產業正在經歷與前幾次房地產市場回落類似的“調整”。但更清醒的看法是,由于影子銀行助長了過度建設、推高了杠桿,此次的市場回落將更加嚴重、更加系統化。過去15年,中國一直以房地產和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眼下大概正處在這一增長模式的尾聲的第一階段。
房地產投資占中國資本投資的25%、GDP的13%,再加上鋼鐵、水泥、建筑機械和建材等相關行業的投資,占GDP的比重可達16%左右。房地產是中國增長模式的重中之重,如果該行業的投資增長從20%降至10%,那么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下滑約兩個百分點。
這波市場回落結束之前,至少會出現幾個季度的信貸與GDP之比下滑、房地產銷售和交易萎縮、非金融部門去杠桿化,以及違約事件增多。顯然,這一過程才剛剛開始。
中國國務院派出的督查組發現,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過程中出現施政不通暢的具體情況,包括基層創業仍面對行政審批手續過多;微小企業貸款仍然困難;政府解除了一些行政審批,一些中介機構卻又增添審批手續;以及中央出臺的一些政策,到了地方卻因為配套政策遲滯而無法貫徹落實。
6月25日至7月5日,8個國務院督查組對中央27個部門單位和16個省(區、市)進行實地督查,據北京的《新京報》昨天報道,督查組“動真格”的工作方式發現了上述施政不通暢的具體情況。這是新一屆中國政府成立以來,首次開展對國務院發布的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全面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