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申遺成功
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由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從南到北全長1794公里的大運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亦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道。
原中國大運河申遺辦主任、知名學者顧風表示,申遺成功是第一步,后申遺時代對“活態遺產”的保護任重道遠。專家稱,不同于古建筑、古遺址的申遺,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對這類項目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尚屬首次。
故宮博物院與河北省政府加強文博合作
2014年6月9日,河北省政府與故宮博物院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在石家莊簽訂。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省長張慶偉,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共同出席簽訂儀式。
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提高文化遺產管理和研究水平,拓展文化遺產利用途徑,帶動文物旅游和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加強文博專業人才培養,提升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整體質量,推動河北文化強省建設,促進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發展。雙方將按照加強省院合作、有效整合資源、建立工作機制的原則,在文物展覽、文博科技成果、專業人才培養、文物安全、清代文物建筑維修、文化產品開發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展開合作。
協議提出,雙方將在展陳籌辦、宣傳推廣、展品安全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共同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和管理服務水平。按照雙方文博專業人才的培養發展規劃,通過選派相關專家授課與輸送不同層次專業人員參加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提高文博隊伍整體素質。在文化產品開發方面,河北省將學習借鑒故宮博物院先進的運營開發理念和方式,充分發揮雙方文化資源優勢,共同創意開發具有河北省文化元素和故宮文化元素的文化產品,并借助雙方各自的文化產業及推廣平臺向國內外宣傳推介。此外,雙方將加強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等重點維修保護工程的項目合作。
根據協議,雙方還將成立由故宮博物院院長、河北省政府分管領導擔任主任的合作工作委員會,通過年度會商,總結部署相關工作,協調重大工作事項,研究推進共建項目。
三地文聯合作簽約 推動京津冀一體化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6日京津冀協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文化藝術事業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京津冀三地文聯在前期調研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14年6月19日上午,三地文聯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市文聯舉行。
此前,三地文聯從合作機制、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精品生產、文化惠民、活動策劃、品牌打造、宣傳推介、對外交流、文藝志愿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本著既考慮長遠規劃,又注重當下實效的原則,就如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提出很多具有很強指導性與可操作性的基礎性意見。在此基礎上,三地共同出臺了《京津冀文藝事業協同發展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
該《協議》明確提出,今后三地文聯將建立京津冀文藝事業協同發展議事機制,共同打造文藝品牌活動,聯合創建文藝家采風創作實踐基地,共同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共同推動行業評獎和職稱評定的規范化,共同推動文藝志愿者工作,積極探討聯手打造重點文藝精品,建議設立京津冀文藝宣傳協調中心,共同推動對外文藝交流工作。
此次簽約儀式,標志著京津冀三地文聯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框架內的全面合作正式拉開帷幕。今后三地文化藝術界的交流合作將納入規范化、機制化軌道。
河北省文聯黨組書記解曉勇表示,中央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對三地特別是河北省來說,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河北文藝界將主動作為,積極謀劃,立足河北,服務京津,協同發展,借助優勢,實現三地互補,最終促進河北文藝事業的快速崛起。
燕趙200項非遺技藝廊坊爭奇斗艷
近日,河北省第七屆民俗文化節在廊坊市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精彩的民俗踩街、精湛的傳統手工藝、精美的特色名吃,吸引了眾多觀眾。
河北省第七屆民俗文化節舉辦地廊坊市國際會展中心廣場,近200項燕趙非遺技藝齊聚一堂。在“燕趙風華”非遺展演現場,熱鬧喜慶的踩高蹺、舞獅、舞龍等幾十項傳統花會輪番登場,讓人眼花繚亂。驚險刺激的雜技《桿會》、《中幡》、武術《飛叉》等技藝,引來觀眾叫好聲不斷;“燕趙百工”傳統手工藝展示現場,精美絕倫的定瓷、緙絲、秸稈扎刻、核雕、大廠花絲鑲嵌等民間絕活兒,讓觀眾大開眼界。其中一枚刻有神態各異十八羅漢的核雕,其精湛技藝令人贊嘆;“燕趙百味”特色名吃展銷現場,保定驢肉火燒、香河肉餅、寧晉饸饹、撫寧白腐乳、大名五百居香腸、南皮小米面窩頭等30多種燕趙名吃展現“舌尖上的非遺”。
本屆民俗文化節突出“演繹民俗風情,薈萃民俗美食,博覽民俗百工,涵養文化生態”活動特色,與當天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緊密貼合。本屆民俗文化節上,共有來自全省各地的近20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展示、展演,其中相當一部分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展演外,本屆民俗文化節還舉辦了宣傳貫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座談會、河北省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展播、傳承保護和培育涵養文化生態專題講座、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專題講座、全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圖片展等活動。
河北省民俗文化節起自2006年我國確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自2008年起,活動正式命名為“河北省民俗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全省知名文化活動品牌。
河間出土三尊明代石佛像
近日,在河間市臥佛堂鎮西告村原佛寺遺址,出土了三尊造于明朝永樂三年以前的青石材質石佛像。
《河間縣志》記載,河間市西告村始建于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當時因有一座明代佛寺,寺西又建一閣,故村子取名西閣麗村,后訛化為西告力村,1981年定名為西告村。該村村民、83歲的張書信說:“年輕時,就聽老輩人說,村里佛寺香火很旺盛。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只剩下長30多米、寬20多米的寺廟遺址和一大兩小三尊佛像等文物。現在出土的這一大兩小三尊佛,是當年‘破四舊’時村民們推倒就地掩埋保護起來的。”
河間市文保所所長吳通玉介紹:“三尊石佛像中,大佛像為釋迦牟尼坐像,通身高1.9米,肩寬1米,頭像高0.75米,除耳部和鼻部略有殘缺外,保存完好。其底部蓮花寶座,長1.6米,寬1.05米,高0.3米,也保存完好。小佛像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騎像,均通身高1米,肩寬0.5米,兩尊菩薩除坐騎頭部殘缺,文殊菩薩頭部殘缺外,也基本保存完好。兩尊菩薩坐騎的頭部和文殊菩薩的頭部等文物,正在挖掘尋找。這三尊石佛像為明永樂三年前的石佛像,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印象·國樂》石家莊上演
日前,中央民族樂團民族樂劇《印象·國樂》河北行首站演出在石家莊人民會堂精彩亮相。同時,它也拉開了河北省首屆傳統文化藝術周的序幕。
《印象·國樂》是中央民族樂團傾9年心血創作完成的一部經典劇目,由著名導演王潮歌執導,集結了馮曉泉、曾格格、馮滿天等多位知名演奏家。該劇以敦煌莫高窟壁畫為素材,依托唐宋以來的古樂全新創作而成。在這部樂劇中,中央民族樂團將敦煌壁畫上50余個品種、80多件樂器全部復原制作出來,讓箜篌、葫蘆琴、蓮花琴、瑟等壁畫中出現的樂器真正走上舞臺。在情節表現上,《印象·國樂》一改傳統的民族音樂表演方式,以戲劇串聯起曲目,演奏者不再是隱藏在樂器背后的彈撥者,而是以獨白的形式與觀眾直接交流。
《印象·國樂》在石家莊市連演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