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吟亭,1965年生,河北省大名縣人,現為河北省直機關公務員。系河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書法主攻漢隸,初以《乙瑛》入門,繼以《張遷》深造,再以《石鼓》增高古之氣,臨池二十余載,漸成拙樸之風。繪畫則用心于寫意花鳥。近年在文人畫上用力較多,求筆簡意豐之效及恬淡靜雅之趣。
文人畫家的代表陳師曾提出文人畫的幾個要素:一個是要人品、修養;第二是學問;第三是才情;第四才是功夫。
吟亭的很多畫,是他生活中的小片段、小斷面,經有心的藝術凝視和文化詮釋,便有了新的詩意。畫家以畫代文,以文入畫,進一步延伸了瞬間和片斷的意味。吟亭先生愛收藏油燈,并愛畫油燈系列的小品,他對油燈是很有感情的,因為小時候油燈曾伴他苦讀求學,現在雖然不用油燈了,但依然有燈光陪伴他工作到深夜。他帶著情感點燃燈芯,紅亮亮的燈光,配上黑油油的燈臺、燈座并題上傳達真情的小詩——曾記當年老油燈,常陪寒夜啃黃經,不期秦市得舊友,請到身邊伴秋冬。整幅作品真摯而深情,經過畫家的藝術化處理,畫面彰顯出雅致的境界。本來是一張簡約而樸淡到了極致的畫,吟亭先生把它的容量拓展到了文學、哲學、思想的領域。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并理解吟亭的書畫藝術:
首先,李吟亭的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境”。這“畫外之境”,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淀才能達到。具體來說,吟亭的文人畫,注重境界的營造,他通過筆墨語言創造出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從而體悟到這種精神高度。
《一葉而知天下秋》畫面簡單到一片飄落的葉子、一位多思的文人,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無盡的理解,更有無窮的意境……畫家李吟亭是文人,正因為有傳統文脈的滋養,他的文人畫才能夠蘊含“昔日西施浣紗津,石上青苔思煞人”的情思,還可以再現出“朝辭白帝彩云間”的詩意境界!
其次,李吟亭的畫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跡過露,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跡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吟亭的很多畫,都是直抒性情的率性而為,一把茶壺,幾盞茶盅,或者是“清心可也”,或者是閑來品茗,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筆墨,自己重復自己的筆墨都很難。其實,他的畫是用一種意念貫穿著,來平復筆墨的運動變化,此念意深澹遠……
再次,筆簡意濃,筆簡韻長,是畫家李吟亭作畫的重要方法。“多求簡易而取清逸”,是李吟亭文人畫的核心。筆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認識、掌握繁復的東西,只不過把能省略的盡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數筆,足以抵得過滿紙筆墨,甚至比滿紙筆墨的容量更大,因為有許多含義盡在不言中、盡在畫面外。
傳統文人書法是情動難耐之刻,書于必書之時的藝術。李吟亭那率真隨心的筆畫結構,那變幻靈動的筆墨線條都飽含關懷的能力和感動的心境,傳承著傳統文人書法藝術的精髓。
中國現在的不少文人都有復合性的才能,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書法技能,參與時政,都有不俗的表現,李吟亭是其中一個代表,他的文人書畫藝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定標準,并且蘊含人文精神,蘊育哲思情感。
讀吟亭的書畫實際上是一種筆墨體驗,也是一種心境的品讀。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