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江西的吉安,人們首先就會聯想起井岡山。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井岡山的東面,在美麗的吉安市青原區富水河畔,有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它就是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měi bēi)古村。
渼陂一詞原為陜西戶縣古湖泊名,南宋初年,北方飽受兵亂,戶縣人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遷徙至江西,因懷念故鄉,故以渼陂為村名,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里有一條小河叫渼水,而陂就是河岸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渼水岸邊的一個洲頭。
文化滋養的古村
古村渼陂有500多棟民居,明清的就有300多棟,歷經風雨滄桑,仍保留著眾多精美細致的木雕、屏雕、石雕、磚雕、灰塑、描金、彩繪、墨繪等,鵝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基本保持了明清的格局。
走過一池碧水后,一座明清建筑風格的祠堂首先映入眼簾,遠遠地就能看見寫有紅底黃字“翰林第”的牌匾高高懸掛在大梁上。“翰林第”以前是“梁氏宗祠”。“梁氏宗祠”是渼陂村的總祠。元末毀于兵禍。公元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擴建重修,留下了一棟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的宏大宗祠。四個黑底黃字的“梁氏宗祠”橫匾懸掛于大門正中,奪人雙目,據說這是中國鄉村建筑文化的典范和精華。慢慢欣賞,就像走進了白底黑字的歷史。
祠堂門口兩側默立兩尊張牙裂眥的石獅。兩旁各有一側門,門前兩根大石柱支撐起一架金碧輝煌的屋檐,展開的兩扇檐翼如鳳凰展翅。廬陵曾經的輝煌讓無數人仰望。據權威史料記載,在廬陵先后產生進士3000余名,就一個古代府州而言,大概能稱全國之最。
走兩步,哪怕走一步,只要你心細眼尖,楹聯、家訓、格言,低頭不見抬頭見。走進總祠,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褐紅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鐫刻一副對聯,都出自古時村里的能人學子。令人驚異的是所有對聯的上、下聯開頭都是同一的“嵌頭字”——“永慕”。原來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是古時的議事堂。據說這名稱是因為祠內柱子上37對“嵌頭字”對聯都以“永”和“慕”開頭而得名的。
相傳當地過年時,村里族長為考考誰的才學高,令每家推一人來寫對聯,優勝者的對聯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風光。故當地文風鼎盛,代代延續……從其中的一副“永建乃家念先人聚族于斯食德服疇千百年咸懔高曾矩矱,慕非在外愿后嗣順親有道樂絮宜室億萬載恒庇葛藠本根”的對聯中不難體會,當地的人無不希望子孫承先輩之遺風,享鄰舍之和諧。
走出翰林第,轉來轉去,又看到了另一所祠堂——軒公祠。雖然規模遠不如翰林第,但自有一番尊嚴。祠堂外面是高大的“古槐第”牌坊,與之成直角的軒公祠影墻上寫著“多留余地”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你一定會想,書寫“多留余地”的人一定是一位歷經滄桑的哲人,恍惚間一位銀須飄飄的長者,穿過千年的時間隧道,從飄渺云霧中緩緩走來,你的目光似乎與他睿智的目光輕輕一碰,心猛地顫動一下。有“余出方寸地,留給子孫耕”的內涵,不僅指建房,也指“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風平浪靜”的為人處世的哲理。真是一語雙關,精警動人。
這里的“紅色記憶”
祠堂、牌坊是古色風景,但印跡在這古色風景上的“紅色記憶”,一樣讓人怦然心動。紅色,這是渼陂的另一個關鍵詞,渼陂古村可圈可點的紅色記憶太多。
行走在渼陂,毛澤東故居不可不去。故居在一個叫“名教樂地”的書齋。建筑上面的貼花是其他古村難得一見的,均由竹片一片一片粘上去,保存到現在都完好無損,墻上的一副對聯“萬里風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令人回味無窮。
順著小巷,繞幾個彎,“二七”會議舊址呈現眼前。它位于渼陂村中心,是一幢一廳四室磚木結構民房改建的。該舊址是渼陂紅色歷史的集中體現。1930年,毛澤東在這里主持召開了著名的“二七”會議。會議對當時的國內政治形勢、擴大紅色區域、深入土地革命、發展工農武裝等問題進行了正確的分析和熱烈的討論。“二七會議”似春風雨露,吹拂滋潤著贛西南土地和更廣闊土地,揭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這些紅色記憶,成為一道迷人的“紅色風景線”,更是不可多得的“紅色”教科書。
藏頭隱尾的老街
古老的宅子一座連著一座,小巷一條接著一條。
古村布局錯落有致,通巷呈八卦形,路面中心用一條條青石板拼接延伸,兩邊鋪上大小均勻的鵝卵石,據說是為了馬車行走方便而設計。兩旁的住宅建筑,青磚灰瓦、樸實素雅,民居有高峻的馬頭墻。
據考證,渼陂古村的歷史可上溯到南宋時期,那時水運發達,商業很快發展起來了,于是,漸漸形成了這條商鋪林立的陂頭街。清朝乾隆年間,陂頭街上有一百多家店鋪,富水河上帆船如梭,東南西北的貨物、西洋的舶來品也源源不斷地進入陂頭街。現在的古街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商業氛圍,留下的是寧靜,唯一還能顯現的只剩下白墻和門楣上殘破但字跡清晰的招牌字號。
古街長800余米,寬4.5米,兩旁的民居大都為磚瓦房木板門,現有100多戶人家。站在古街頭,望不到街尾,古街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微彎過去再折過來。整個村莊布局錯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每條小巷均無筆直的,這是一個規矩。這讓我們回味其中曲徑通幽的奧秘。
沒走多遠,一座八角樓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它就是“文昌閣”。1882年興建,是店鋪的一部分。樓為平面近正方形的垂檐歇山式建筑,磚木結構,頂高15.75米。不遠處是“義倉”,它是當初廬陵縣純化鄉七十六都的慈善建筑,三進的磚木建筑,山墻青灰瓦,此建筑風格器宇軒昂、高大古樸。
經過歷史和歲月的磨洗,如今的廬陵大地,河水環抱中青磚黛瓦的古民居、青翠的菜園、綠油油的秧田,四周青山綠水和在朝陽里辛勤勞作的農民,是那樣和諧和溫馨。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