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任濰縣知事時的吟詠抒懷,讓濰坊這座渤海小城青史有名。改革開放之初,世界風箏之都搭臺濰坊,經濟唱戲,風箏傳友誼,銀線連四海,聲名鵲起。近年來,這里又陡添了一顆綠色明珠——白浪河濕地公園,“如詩似畫,碧水綠妝”的景色,引得游人紛紛前來,流連陶醉。
白浪河是濰坊的母親河,河水自南向北逶迤幾十公里抵達市區,穿城而過,婀娜入海。她原先不是這般迷人模樣。幾年前還是雨污同流,殘水四散,樹木孤零,荒涼人罕的地方。五年前,濰坊市打響了整治白浪河的生態戰役,高端規劃成就了白浪河濕地公園,將白浪河岸線空間與水體有機融合,充分體現其自然特性,創造了一個充滿生態情趣的濱水環境。
濕地公園順其自然,沒有大拆大建的斧鑿之痕,在原有自然地貌、水系分布、生態植物的基礎上,進行了景觀性修復和更改,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小品和建筑聚落,使水、石、樹、花、草更加相得益彰,尊重自然,彰顯特色。“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每到此處,都會聽到當地導游這樣解說:白浪河濕地公園,天生麗質,魅力迷人,移步異景,就是珍珠項鏈式的城市風景帶。
白浪河濕地公園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遠遠望去,就是一大片綠意盎然的天然氧吧,這里碧波蕩漾,水草豐美,綠樹萬頃,百鳥翔集。無論是宜人的春天,還是炎熱的夏日,成熟的秋天,這里不變的是景色宜人。漫步濕地,人與自然相融和諧,體會眼前的美好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極目所望,滿眼是綠色:垂柳依依,憑河而立;皂角偉岸,遮天蔽日;紫荊叢叢,錦團花簇;修竹搖曳,私語切切。這些為環境帶來清新的植物,也仿佛是一個植物的大家庭,在這原本陌生的北方濕地園林里,它們相遇并且親密相處。聽園林工人說,這里的樹木幾百種,春花夏綠秋果冬枝,他們也認不清了。密密匝匝的樹木,鋪展開一片盎然綠意,讓人目不暇接,宛若走進了綠意幽深的原始森林。走進白浪河濕地公園,擁著這一片綠色,徜徉于曲折的景觀小路,不由你筋骨舒展,縱情呼吸,盡情享受天然“氧吧”的惠賜。
植樹棲鳥,筑巢引鳳,是自然生態的規律。令人驚喜的,這片濕地的上空,竟然常見到鷹的身影。據林業專家介紹,目前已有白鷺、野雞、野鴨、喜鵲、斑鳩、啄木鳥等30余種野生鳥類在此生息繁衍。濕地中心區有個白鷺洲,是白鷺棲息的天堂。適宜的氣候,美好的環境,使它們已經習慣了住在這里。每每看到白鷺優雅踏水、振翅高翔、結群嬉戲、兀自覓食,都會讓游客興致盎然,流連忘返。為了更好地讓游客觀察水鳥,公園還建設了觀鳥亭,讓人們能近距離觀賞百鳥群戲圖,而不致使那些鳥兒被游人驚擾。
近水親水是人們的天性。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了30余個親水、觀景平臺,40余座特色各異的橋梁,8000余米的臨水木棧道。游人可以在不破壞濕地環境的情況下,在平臺上觀鳥、賞景、垂釣。橋梁架設在水系和小島之間,棧道深入景區內部,時而親水、時而穿林,游人行走時與河道形成互動,河水時隱時現,風景若即若離,不時給人以驚喜。你若累了,還可以乘坐游船、畫舫、竹筏,船動景移,自有一番情趣。而且還能直達河岸景區,停靠到水中島嶼,悠然漫步,愜意得很!
“船在河中行,人在畫中游。”最讓人心動的是濕地無邊的蓮花。蓮葉田田,接天蔽水。蓮花盛開,隨風搖曳。駐足靜心,凝神定氣,守望這一河蓮花,怎不讓人感到息心忘返,歲月靜好。
沒有文化的景觀是蒼白的。白浪河濕地公園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融合貫通,相得益彰。這里有綿延數公里的文化藝術長廊,如水街、長廊、亭閣、彩橋、甬路、駁岸、廣場、燈光、草坪、雕塑,以及沿河數量龐大的景觀建筑——國學講堂、文化園、清明水街、古城墻、槿籬農舍等,古今兼取,天人合一,景觀與文化、自然與藝術有機地合二為一,演繹著濰坊歷史文化的優美“畫卷”。
國學講堂設立在白浪河上游濕地云澤湖的北岸,為弘揚國學文化、展示濰坊地域特色的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積7900平方米,主要用于國學交流、文化展示、舉辦會議。不遠處,便是清明水街景區,采用濰坊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通過入口牌樓、三進宅院、戲臺至背景門樓形成南北軸線,其余茶樓、酒肆、客棧、碑廊等建筑依水而建,簡樸而富有趣味,創造出原汁原味的與白浪河濕地環境共融的特色建筑一條街,反映濰坊傳統民居風貌。
白浪河橋東岸的古城墻修于清代,是濰坊悠久歷史的見證,北下河小區拆遷改造時,這段古城墻沒有拆,而是進行了很好的保留,為的就是給鳶都人民留下一些睹物思古的影子。占地15000平方米的槿籬農舍,是濕地公園具有濰坊農家風情的休閑農莊,以濰坊當地傳統民居為藍本,吸取傳統的裝飾做法,形成了小青磚墻面、灰色筒瓦屋面的風格,古樸典雅,返樸歸真,頗具我國園林、古建的地域特色。
傳說蘇東坡當年在密州任太守時,曾從白浪河涉水過河,因此,白浪河濕地公園還有東坡槐、東坡園、蘇步橋、超然閣、超然亭、燕處臺等眾多與蘇東坡有關的景點。同時,鄭板橋、李清照、劉墉等濰坊歷史名人,也在這一帶遺落傳說軼事,為人們津津樂道。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