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總聽老人們講“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故事,還有這樣的順口溜流傳:“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明朝初年,邯鄲一帶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下遷民的傳說廣為流傳,心中對老槐樹留下了莫名的神秘感。長大后聽說涉縣固新鎮有棵世間稀有的古槐,被稱為“神州第一槐”,而且古槐所在的村鎮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讓我對深山里的古鎮和高大的古槐心馳神往。
從涉縣縣城出發,沿著清漳河西岸的202省道,穿梭在太行山的清漳河谷之間,人在畫中游,不知不覺間已抵達固新鎮。
車停下來,我們來到了古槐公園。沿著光滑的石板路,穿過新建的牌坊,一株蒼勁的古槐映入眼簾。槐樹高約30余米,樹圍約15米,根圍約20余米,盡管屢遭自然侵襲和戰火摧殘,古槐的部分枝干已經枯朽,但它仍然頑強地生長著,枝葉茂盛。遠遠望去,虬枝盤繞,蒼翠挺拔。
大槐樹植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就連古槐旁邊的《古槐碑記》也無定論:一曰植自唐宋;二曰植自大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初。但在老百姓的傳說中,它已有千年之久,當地圍繞著大槐樹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古槐獻良謀,劉邦定天下。”講的是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劉邦得韓信,軍力大振,出陜關進發中原。一日他來到太行山中,見前面有一槐樹(即固新古槐)筆直挺拔,枝繁葉茂,濃蔭重重,冠蓋數畝,奇秀壯觀。劉邦連聲稱奇,便令三軍歇息,順手把馬栓在槐樹上,自己背靠槐樹席地而坐,因行軍勞累,頃刻便酣然入睡。睡夢中一道人近前施禮,劉邦讓其坐。道人便將一塊絹帛交給劉邦,雙手作揖道:“此帛贈君,以定乾坤。”說罷飄然離去。劉邦被戰馬嘶叫聲驚醒,見手中有一絹帛,上繪山河圖案,且有標記。回憶夢中言語,甚覺驚奇,暗自思忖,莫非此槐樹顯圣?遂連連稱贊:“圣槐!圣槐!”隨即牽馬離去。之后,劉邦起兵東進,攻克“彭城”,聯合友軍,最終圍楚軍于垓下大敗項羽。
“槐豆賑民”講的是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帶遭受大面積災荒,餓殍遍野,連樹皮草根也被搶食而光。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當地災民撿起老槐樹下的槐豆充饑。前一天村民拾完槐豆,第二天又灑落一層;第三天,再灑落一層。這樣連續數月,槐豆幫助附近的村民度過了災荒,挽救了幾百口人的性命。
老槐樹如今已成為固新的象征和旅游勝地,甚至成了涉縣旅游的形象標志,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游客慕名而來,仰望著古槐,仿佛仰望一幅千年的歷史畫卷。
參觀完老槐樹后,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我們游覽了千年古鎮固新。向導告訴我們,固新位于西通山西、南至河南的交通要道。唐朝末年,李克用曾在這里屯兵筑城。宋代時這里已經是初具規模的古城了,當時名為故縣。民國二十年,國民黨軍隊打垮了本縣“天門會”首領馮貴德,在此設立區政府。為加強其統治,取鞏固新政權之意,改名“固新”,成為固新之名的由來。
固新村四周原來建有圍墻,東西南北各建有拱券門樓,類似于四大城門,早開晚閉,防衛森嚴。由于近代時局動蕩,戰亂頻繁,固新古村的建筑和布局體現出很強的防御性。據記載,四個券門最早建于北齊天保年間,為村子擋風聚脈而建,皆為基石拱券或基石橫梁隧道建筑,千百年來它保衛著村莊,守護著百姓的安寧,已成了古村落的邊界標志。
南券門規模最大,門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頂的廟宇,里面供奉有“千手千眼佛”和“火神爺”等民俗神。南券門的內面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外面則是村民為保護古券門重修的門面,門洞的正上方有一磚雕的匾額,上書楷體“固新村”三個大字。堅實的墻體,幽幽的門洞,斑駁的石頭,筆直的石路,仍在悄悄訴說著門券內昔日的喧囂。
北券門距南券門約1000米,位于現在古槐公園內的古槐旁,它原是村子的最北邊,進入券門就可以看到高大的古槐,后來隨著村子擴建,如今已位于村落中心,被圈在公園內。券門上有一座廟宇,名曰“三教殿”,正對著千年古槐,仿佛是古槐的守護神。東券門距離現在的202省道最近,整個券門除保留有門洞和墻壁的條石外,唯有門洞山上的黃土和青磚能看出昔日的痕跡,其他的已面目全非,就連門洞內的路面都換成了平滑的水泥路。村里的老人講,東券門原本是最華麗的。拱券之上建有神殿,四面挑檐,飛檐斗拱,每個椽頭掛一個鐵鑄小鐘,稍有微風便發出響聲。村民為此叫它“鈴兒券”。如今東券門已被損毀,悅耳的鈴聲也飄散在歲月的風塵中。
西券門距東券門約500米,在四個券門中地理位置最為偏僻,但卻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它的原始風貌。從整齊的條石基礎到門洞內的石頭墻壁,到雕刻花紋的券石,都能感受到它昔日的風采。券門上建有一座面闊三間歇山瓦頂的廟宇建筑,整體基本完好,但斑駁脫落的黃土墻面和裸露的梁柱上,顯現出歲月的滄桑。西券門也是四個券門中文化味最濃的一個,門洞的上方內外各鑲嵌有一塊青石質地的牌匾,西面刻著“萬壑通津”四個大字,意為西部山溝的水流入漳河必經此門。東面的寫著“西鄉屏翰”四個大字,意為西券門是村落西面的一道屏障。
南北券門之間是固新村的主街道。道路不寬,原始的青石路面顯得格外古樸。向導說,可不能小看了腳下的這條街,古時候,這里還是通往鄰縣的官道呢。街道旁的老人告訴我們,明清時期這條街上的店鋪一家挨一家,有作坊,有旅店,南北兩頭還開有當鋪。
固新昔日的繁華已然消退,但那些街旁老店鋪仍舊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什么。有一座還在營業的店鋪,在現存的老店鋪中規模是最大的,五間硬山瓦房,墻面完全用的是青磚,中間三間辟為門面,全部為板搭門。透過打開的板搭門能夠看到店內堆放的商品,門口停放的汽車與店鋪仿佛是不同時空的交錯。老當鋪的門樓是臨街最高的建筑,門樓上的石雕、磚雕精細美觀,寬闊的墻面上看不到一扇臨街的窗戶,就連鋪面的門口也做成了又窄又小的對開門扇,墻上鑲嵌的拴馬石卻顯現出這座房子的與眾不同,不仔細看以為是一座大戶人家的深宅大院。
固新的道路并不十分寬敞,兩旁大量明清風格的特色民居隨處可見。這里的民居多為四合院布局,規模小的只有一進院落,規模較大的有兩三進。大門一般開在院落中部,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兩邊一般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一層生活起居,二層用來儲藏糧食、農具等。蓋房時就地取材,用山中的石頭砌成結實耐用的墻基,用普通的黃土制成磚坯壘墻,既降低造價又保溫耐用。這些古樸的民居結構精巧,堅實牢固,從門、窗、檐頭、勾檐、浮雕、門匾、楹聯、木刻、石雕、布局上,都直觀地體現了太行山南部地區民居的特點,營造出一種安逸、恬靜和富足的山村氛圍。
三閣樓院是當地一個較有特點的四合院,它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東廂房,這是一座青磚搭砌的三層閣樓,外觀宏偉,但屋內外都找不到可以通向二層的樓梯。院子的主人告訴我們,房子的上兩層是用來存放財物的,相當于現在的金庫,為了防盜不設樓梯,上下全憑梯子。
在村內穿行,我們看到了不少有轆轤的井臺,問了向導才知道,固新現在還保留有25口古井,有些井還在使用。固新的井與平原不同,都配備汲水用的轆轤,轆轤支架也是就地取材用青石制成,井口設計得都很巧妙,現在都用水泥做了防護,一般還在井口上加一個蓋子,既防止了人畜掉入的危險,又保證了臟污東西進不到井內。汲水的轆轤造型各異,但都十分堅固耐用。奇怪的是,每個井臺的旁邊都放著石槽,有一個的,也有兩三個的,大小類似農村喂牲口的食槽,我們還以為是讓牲口飲水用的呢。向導告訴我們,這些石槽也是村民就地取材開鑿的,放到井邊,方便洗菜使用,洗完菜后,旁邊還有一個小孔,水可以從那兒排出去,用起來非常方便。千百年來,固新的古井無聲地哺育著固新的村民。村口處,我們見到幾位村民正圍著一口石井洗衣物,轆轤上的繩索搖晃著伸向水井深處,咯吱咯吱的,哼唱一首千年不變的老歌。
固新村內保存有大量源于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龍王廟、土地廟、燈棚等。龍王廟的院落比較開闊,現在已改為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遠遠就能看見高大的門樓,從正面看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頂為卷棚式樣,兩側的磚雕相當精細。院內的正房比較高大,原為供奉龍王的地方,現在被信士改為了儒道釋三教堂,門樓處是一座戲樓,每逢有廟會或者天旱求雨的時候,就在這里唱大戲。我們剛才看到的門樓實際是戲樓的背面,從正面看戲樓更加高大。土地廟與龍王廟僅一墻之隔,為一座三進院落,雖不及龍王廟寬敞,但進深很遠,布局也顯得神秘幽深。院內破舊的建筑依然留著歲月的痕跡,信眾的虔誠顯現出這里的活力。一位老者告訴我們,土地廟能保佑全家平安。
燈棚是正月十五村里人取火點燈籠的地方,為典型的磚木結構建筑,青石臺基,不大的三間小房,懸山布瓦頂,屋頂長滿了茅草,門窗已顯得破舊,要不是聽人介紹,我們還以為它已經被棄之不用了。向導說,別看這里地方不大,每到正月十五,可熱鬧了,家家戶戶都會往這里聚攏,烤烤火,聊聊天。
固新村西海拔3000米的青頭山上有座清泉寺,始建于漢代。這里地勢險峻,古柏參天,泉水長流,極目遠眺,太行風光盡收眼底,是有名的涉縣古“八景”之一,名曰“青頭臥云”,游人多有題詠。清泉寺規模宏大,寺內建筑宏偉壯觀,后因火災將寺的大部分燒毀,現仍存藏經殿、山門、鐘鼓樓等建筑。寺內書法碑刻眾多,藝術精湛,有漢代張道陵所書的“龍”字;有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的“白鵝飛到鳳池中”康熙帝私訪河南時,在此寺小住時留下“虎”字。
固新鎮林旺村東南約500米是林旺石窟,位于清漳河北岸,處在鄴晉故道上,由晚齊時原臨水縣正李子良及其他五任縣正和縣里大小官員開鑿,為北齊至隋地方石窟風格變化的重要實物例證,現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缽塔1座。石窟鑿于清漳河南岸的巖壁上,沿窟前一條寬近2米的小路可入內參觀。石窟內造像精美,色彩鮮艷。固新鎮原曲村西側龍門山腰有靜因寺,主要建筑有凌云樓、佛祖殿等。靜因寺北倚天險絕壁,南臨深壑幽谷,遠眺漳水,近瞰石崗,風景秀麗。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