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燈,是照明的器物。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于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由此傳達出兩點信息:一、鐙即“銅燈”,古人后來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二、當時人們多用動物油脂點燈。《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漢代制作銅燈的盛況可見一斑。從中亦可見,燈具在古代并不是單純作為照明用具而存在的,在其制作過程中蘊含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它們身上附著的藝術成分極富美感享受。
漢代是燈具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燈具,不僅形式種類多樣,而且大多造型優美、形象生動,在注重生活實用的同時,兼顧了燈具的藝術審美功能及時代文化內涵。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竇綰墓中,出土了包括長信宮燈在內的銅燈20件。其中,劉勝墓15件、竇綰墓5件。這些燈具造型各異,構思奇巧,結構科學,代表了漢代燈具藝術的最高成就。
銅燈的“工”
1.合理的尺度與構造
燈具的首要功能是照明,必須具有實用性。青銅燈具的造型尺度和結構,都是根據其實際功用確定的。“長信宮燈”高為46厘米,而漢代的書桌一般高度約30厘米至40厘米。這樣,“長信宮燈”放置在書案上的高度約70厘米左右,燈光從燈罩的一側照出,與人坐下時眼睛的視線基本適宜,適合于局部照明的需要。燈罩,還有護罩部分,一方面防止火焰外竄,另一方面,還可以起到吸煙凈化空氣的作用。長信宮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分別鑄造后再套合組裝而成的,其攜帶拆卸便利,組裝也簡單牢固。說明設計者并沒有受銅燈的照明功能而制約,設計思維靈活多變,設計制作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層次需要的燈具。
又如羊尊銅燈。燈體為羊形,羊四蹄趴伏,伸頸前望,羊角卷曲,軀體渾圓。羊背與羊身分開鑄造,在脖頸處用活鈕相連,羊背掀開即成燈盤,燈盤呈橢圓形,盤一端有一小流嘴,可能是置燈捻用的。羊尊銅燈設計巧妙,制作精細。
再如銅朱雀燈。造型為一只雄赳赳的朱雀腳踩蟠龍,嘴銜一燈盤,作展翅欲飛狀。平伸的燈盤作環形凹槽,內分三格,每格內有一根燭釬,可同時點燃三支燭火。工匠為了確保燈體平衡,在青銅配料中,加大了鉛的比例,使燈體更加穩當。經鑒定,朱雀燈的含鉛量占17.21%,高于一般銅器。
2.巧妙的環保功能
漢代青銅燈具的設計十分注重環境保護,解決了燈煙污染室內環境的問題。當時燈具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雖然燃燒時產生了火焰光源,實現了照明功能,但有一些沒有完全燃燒的炭粒和燃燒后留下的灰燼,造成室內煙霧迷漫,污染了室內的空氣和環境。因此,漢代的座燈大多設計有導煙管,并于燈體內貯入清水。當燈燃燒時,煙塵通過導煙管溶入體腔內的清水,從而實現了環保功能。這是漢代青銅燈具在功能方面最先進的發明創造,而西方油燈直到15世紀才由意大利的達·芬奇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可見漢代青銅燈具設計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在世界燈具史上的地位。
關于這一點,長信宮燈堪稱最突出的實物例證。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整件燈具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組裝而成。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后為圓形,嵌于燈盤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釬上插上蠟燭,點燃后,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在環保功能設計方面,滿城漢墓出土的“三足帶罩銅燈”與“長信宮燈”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一件科技含量較高的燈具。整件燈具從上到下由三足空心爐、燈盤、燈罩、燈蓋、煙道幾部分組成。三足空心爐為小口圓鼓腹的扁球形,腹部飾寬帶凸弦紋一周。爐內壁有一層白色水堿,由此判斷爐內曾裝清水。燈盤作圈足盤形,圈足略大于三足爐的爐口,恰好置于爐上。燈的肩部一側向上伸出一管狀煙道,這個煙道既可以為燈把,點燃后的煙灰又可以通過煙道下沉于爐內,以保持室內清潔。同樣,燈的各部分可以拆卸,便于清除燈內的積灰。
銅燈的“藝”
滿城漢墓出土的燈具,藝術設計豐富多樣,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三維空間的藝術造型和華麗優美的青銅裝飾上。
1.優美的三維空間藝術造型
在人物造型上,燈具設計者既注重形體的外在形態,又注重形體的內在神韻,堪稱“內外兼修”。“長信宮燈”就是一件模擬人物造型的代表作,造型為一位跪坐的深衣跣足的宮女形象。宮女體態生動,神態端莊安祥,衣紋疏密有致、簡潔流暢,可謂形神兼備。當燈火點燃后,人物面部透露出典雅、溫和及淡淡的哀怨,從表面的簡約、流暢的線條中顯現出抽象、凝重而又深邃的含蓄美,體現出漢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青銅工藝的精湛。
滿城漢墓出土的動物造型銅燈,造型靈巧優美、活潑可愛,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親切感。造型表現手法上高度概括、抽象:或捕捉動態線,靜中有動,寓動于靜,產生一種和諧的韻律美;或利用體積的大小、形態的動靜、線條的曲直以及空間的虛實等因素造成強烈對比,構成一件點、線、面完美統一的燈具藝術品。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藝術造型,反映了當時人們高度的藝術審美思想和高超的三維造型表現能力。
動物造型燈具的藝術魅力,離不開生動的造型。羊尊銅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凸顯出臥羊的溫順敦厚,給人的視覺帶來安詳與親近之感,以此為燈具,充分實現了與居住環境的和諧。另一件動物造型的銅燈——銅朱雀燈,造型也十分靈動優美,生動活潑。朱雀燈通過“以喙銜環”的藝術處理,將環形燈盤與蟠龍底座處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圓形凹槽象征“永恒”,“以喙銜環”象征循環往復始終不絕。
2.華麗的材質裝飾
“錯彩鎏金”是漢代青銅燈具裝飾的集中體現。青銅作為燈具的制作材料,其材質本身就具有雍容華貴之感,再加上精美的裝飾,則更顯富麗。滿城漢墓出土的燈具在裝飾手法上主要運用了鎏金工藝,刻意表現出燈具的華麗高貴,反映了宮廷貴族對青銅燈具這一貴族專用品在裝飾審美上的基本取向,漢代青銅燈具優美的藝術造型與華麗的青銅材質裝飾,形成了獨立的藝術設計風格,在世界燈具設計史上具有永恒的美學價值和時代特征。
“長信宮燈”就采用了華麗的鎏金工藝作裝飾。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的汞劑,涂在銅器的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則附著于器表。銅器鎏金既可以美器又可以護器,通體鎏金的長信宮燈,雖經2000余年的歲月剝蝕,至今仍金光燦爛富麗豪華,不可不說是鎏金工藝的功勞。
3.深厚的文化內涵
燈具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它的設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文化氛圍和審美風尚的烙印。漢代是一個讖緯神學興盛的時代,講究陰陽變異和祥瑞。而經過董仲舒改造的漢代儒學極力宣揚天人感應。在這種時代氛圍中產生的青銅燈具,必然深受影響。因而,漢代青銅燈具造型多取自祥禽瑞獸的形象,如吉羊、龍鳳、朱雀等。這些動物象形造型的寓意,披著一層神性的光環,寄寓了漢代人祈求永恒幸福,企慕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由于神秘的宗教色彩的逐漸淡化,漢代象形的青銅燈具,并不像商周青銅器那樣充滿莊重、威嚴、神秘的意味,而是顯得靈巧、優美、親近。造型上不僅有著象征美好的寓意,而且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幸福和富足生活的熱切向往。
還以“羊尊銅燈”為例。以羊作器是漢代人祈福心理的反映,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古代,“羊”與“祥”原為一個字,甲骨文中有“不羊雨三月”的字樣。王國維的《觀堂集林》說:“祥,古文作羊”。漢代銅鏡和銅洗上有“大吉羊”的銘文。以羊作燈具,既可以驅走黑暗,又可以作為吉祥的象征。在給人光明的同時,產生“吉祥”照耀 的藝術效果,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
同樣,朱雀燈也不乏吉祥的寓意,朱雀是一種神鳥,或者說它是“鳳”的演化。《夢溪筆談》云:“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鳥謂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謂之長離……或云,鳥即鳳也。”漢代貴族把鳳鳥作為祥瑞的象征,以朱雀、蟠龍作為燈具的造型題材,寄托了人們對光明、幸福的追求與向往。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