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在西漢初期,人們用大麻和苧麻造出了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幾千年來,紙的文明和傳播也直接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紙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但是人們對紙的認識似乎卻越來越薄。特別是到了現代,紙的某些功能正在被科技所替代,紙好像變得無足輕重起來。近日,在石家莊美術館,20多位藝術家們賦予和拓展了紙更新更多的意義和可能性,可以說,這也是藝術家們在當下存在的意義上擴展了關于紙的文明的探討。
主題為“增厚1mm——紙·在”實驗藝術展,展出了23位藝術家的20組作品。這些藝術家們帶著實驗藝術的精神,把人們平日司空見慣的紙作為媒材,懷著最樸素的愿望,解釋著自己理解的藝術。經過他們獨具匠心的藝術加工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藝術品,不僅有傳統的水墨與宣紙的結合方式,還有新穎的紙質雕塑、影像、拼貼方式等。紙,不僅承載著歷史,也同樣孕育著未來,在每一種普通的材料中都潛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讓藝術無處不在
一進展覽大廳,就看到幾個白色的紙人在角落里,像小孩子涂鴉于紙上的小人兒模樣,它們或坐或站或跪,姿態不同。你上前摸摸、拉伸它們,它們還能恢復原狀。鋼筋被設計成不同形狀,外面包纏上一層層的紙,就成了現在的模樣。這組作品放在開放的空間,就是為了能與觀者交流互動的。它們是藝術家鄭國平的作品:《你·們》。
其實,本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都能與人們現場互動,人們甚至可以參與藝術品的制作。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藝術家李廷說,這次展覽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們能看到紙的新意義,并且能夠參與進來,讓藝術無處不在。
在一面墻上,有十幾幅男女老少的頭部特寫圖,他們的嘴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我正在猜測作者寓意的時候,已經有兩個女孩兒拿起手機掃了二維碼,驚訝又高興地喊道:“呀,真能鏈接上!”這是顏俊杰的作品《私聊》,本意就是想讓觀者掃描紙上的二維碼,這樣觀者手機上就會出現一個視頻,當觀者點開視頻時,手機上就出現了一張“嘴”,對著觀者說話。李廷說:“這個藝術品通過紙把互聯網引用到作品里。所以說,在當代科技、文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們可以延展紙更多的可能性。”
而李廷的作品《Waiting 1mm》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互動裝置。這個藝術品由紙、打印機和傳感器組成,打印機前有一張說明,上面寫著:請您停留30秒,等待您可以取走的1mm。他是一個感應打印機,當您走到距他30cm左右的地方,他會感知到您,為您打印出一件您拿走的作品。
我依言停在感應器前,等待了片刻,真的聽到了打印機工作的聲音,當一張白紙被印上一幅圖畫從打印機里慢慢冒出頭時,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我把圖片拿在手里,心中油然升騰出一種喜悅,就好像自己也是個藝術家似的作出了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個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創意,有了不同觀眾的參與,果然變得與眾不同起來。我再看看說明上最下面的幾行字,對“紙·在”的含義似乎有了更深的一點理解:您站在這里看他,他也希望您可以等待他給您的1mm,因為他想告訴您,他的確“在”。
對于這個創意,李廷說:“我覺得現當代的藝術品更多的應該是讓普通人也能加入進去,分享藝術。比如現在的微信、微博,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呢?就是因為一種參與感。而且正因為現在有了科技的支持,我們可以借助新的技術把我們以前無法呈現的想法表達出來?!?/p>
張沐辰的《十二生肖》,是掛在走廊位置上的十二個影箱,表面上畫的是不同形狀的手,等人走近了,畫面就亮起來,緊接著出現與手形相對應的投影,這些投影是鼠、牛、虎、兔、龍等十二生肖圖案。此次展覽的藝術總監、石家莊美術館的學術部主任陳磊覺得這組作品十分巧妙:“它好像融合了現代科技與觀眾互動的觀念,雖然是現代的影像技術,但是畫里用了很多傳統的因素。比如畫中手的形狀極似廟宇中的佛手。而那些動物影像的造型、繪線,很類似古書繪本里的形象。我覺得這是一種實與虛、真與假、有與無的探索和反映,是與觀眾的一種微妙有趣的交流和互動?!?/p>
活力四射的思想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傳遞了紙在當下命運的《被擠壓的空間》,有用深淺不一的墨色探尋1mm微妙變化的《在花園》,有完成了經濟價值到藝術價值轉化的《Value·Being(價值·存在)》……你如果單看作品,絕對想不到這些藝術品的作者有不少五六十歲的老藝術家,自然也不乏80、90后藝術家,他們的思想都一樣年輕,一樣充滿活力。
《無題》的作者馬樹青老師,今年58歲,是天津早期寫實油畫的大家,很難想象這件實驗藝術是出自他之手。他是用裱畫的方式,把紙層層粘貼,意欲把畫面中的信息、雜念推擠到邊緣地區。這也是他對極簡主義的展現。李廷說:“馬樹青的作品總是充滿傳奇性,很有力量感?!?/p>
《教具系列之幾何形體》的作者洪波,他的作品來源于民間的“拉花”。他的這些作品是一些紙雕的圓形、三角、圓柱、頭像等,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拉伸。比如遠看一個普通的立柱,其實是由一層層1mm厚的紙摞起來的,這也是一個交互作品,觀者的碰觸,可以改變作品的形態。雖然這些幾何體并不算多,但策展人李廷給了很空闊的一個廳,旁邊一面墻壁空白,另外三面墻壁上掛著《無題》的三件作品。整個空間充滿了張力?!安季值臅r候,我就特意把馬樹青老師的《無題》與這些幾何形體放在一起,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呼應,我還特意留出兩個臺子,上面什么也不放,讓觀者去思考、發現。而且從整個布局來看,這樣反而有一種難得的協同。”
巴黎高等中央藝術學院織物設計系前任系主任,年逾60的Sting的《面具》,是一排懸空放置的紙面具。面具有前后兩面,前面是涂滿不同花紋的光怪陸離的“臉”,后面又是用報紙或雜志紙糊的“臉”,意在表達人們都有不同的兩面的面具。面具與面具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在這一排面具中,從不同的空隙間走過,看到的信息都不盡相同,思想的延伸也都不同。
李廷說,Sting很注重在有限的自由范圍內創造無限自由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傳播的是一種無限想象力的可能性的探索精神。
52歲的尚金凱的《尋夢都市》,利用空間影像技術,把他畫在書紙上的作品一一展現出來,畫面里是都市人的百態,有時候人物的手指動一動,有時候人物的嘴巴動一動,像是動畫,又不太像動畫。
“藝術家利用這種‘偽動畫’和聲音、影像的形式,表現他理解的都市印象。可以把在紙上看不到的東西延伸出來,有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石家莊美術館學術部的李孟剛這樣解讀這個作品。
陳磊說:“作者對都市中的人的狀態十分感興趣,他好像是跳出了生活,在另外一個境界里觀察世間百態,視角十分獨特?!?/p>
增厚更多的1mm
實驗藝術,是以思想觀念與主題表達為出發點,以建立藝術社會性與公共性立場為目標,不斷尋找材質與技術語言相適應的一種藝術。其中,對于新媒介形式與新視覺經驗的探索是實驗性的重要表現。
很顯然,“增厚1mm——紙·在”實驗藝術展就是這樣的藝術。
對于此,李廷說:“我們這次的展覽,突出實驗性,其實就是站在未來的角度看待今天,挖掘出更豐富的紙存在的意義,也是想讓后人給紙增加出更多更新的意義。這與當今時代‘與時俱進’的主題也相吻合??萍即蚝昧饲皯?,這樣就更容易把更多的藝術精神和概念延展出來。所以,我希望紙的實驗藝術能夠長久地進行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紙的更多潛力,增厚更多的1mm?!?/p>
李廷的學生們在這次展覽中有很好的表現。像王昱文和劉天緒的《距離》,將柏拉圖的石膏像裹上厚厚的柏拉圖的書籍,然后將石膏像分成兩半,遠遠地擺在一條長桌的兩端,強調的是層層剝離信息才能達到認知的效果?!斑@是對柏拉圖的一種思考。他們有深刻的認知,是好的開始。”李廷欣慰地說。
陳磊認為,這次展覽更加深刻地體現出:藝術應該是互動的,應該提出更有質量的問題,與生活形成良性的問答關系。而且這次展覽對于一種文化模式的交流,也有了新的意義:“河北省與天津、北京相鄰,可是在藝術方面好像沒有什么對話。而我們美術館辦的這些展覽、駐地創作活動,包括這次的‘增厚1mm——紙·在’實驗藝術展,在推動這幾個城市之間文化現象的互濟方面很有效果,是能夠給這個城市,包括觀眾、美術館,都帶來一些活力的。我們希望這種文化互通的現象成為常態?!?/p>
看展覽的時候我隨機問了幾位觀展的市民,有的人說聯系著作品的題目能感覺到點什么,有的人說好多作品還是看不太懂。但是他們依然在展廳里仔細琢磨,托著下巴靜靜思考。人們可能不能準確說出作者的用意,但不可否認,他們已經在感受著紙這1mm之外的厚度了,也在不經意間增加了紙的厚度。我想,不僅是紙的藝術厚度在增加,有了這些藝術家們孜孜不倦的努力,將來會有更多的在物之外的1mm在增加、生長。
(責編: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