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劍華,筆名耕墨,1942年生,河北內丘人。現為中華文化研究會書畫藝術委員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內丘縣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美術作品多次參加省市美術展覽,并有多幅作品見于國家、省、市級刊物。主要美術作品有《新竹》《晨露》《葡萄》《心心向黨》《高潔圖》等。
近年來,孫劍華發表在《河北美術》《河北日報》《散文百家》《牛城晚報》等報刊上的美術作品,筆墨傳神,生活氣息濃厚;著彩化意,傳承中顯創新;墨潤彩韻,作品幻化出較高的思想境界。
初識孫劍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內丘縣城內只有一條主要街道,西連西關,東接東關,街北側老縣衙內是縣人民政府辦公地,政府西鄰是新華書店,對面是縣文化館。當時整條街上只有一座樓,二層,算是百貨大樓或商場,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這條不太寬的老街上,一遇上趕集趕會,全縣的人口都往這條街上擁,常常人擠人走不動。毛驢車和馬車也常困在里面出不來。
那時,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工作之余,走在縣城唯一一條主街道上,新華書店、百貨大樓、縣文化館是我的主要目的地。當時的文化館盛況空前,圖書館和文保所都還沒從文化館中分離出來,借閱圖書,了解其他文化信息都要到文化館才能辦到。當時全縣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就放在文化館院內,免費供縣城群眾觀看。文化館內還常常舉辦書畫展。由于去文化館次數多了,我對文學藝術產生了興趣,開始了文學創作,認識了時任文化館館長的孫劍華,對書畫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記得當時孫館長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畫,我至今有印象,好像畫的是一只鷹。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內丘縣文化界,甚至是邢臺地區文化界都有了較廣泛的了解。在我的印象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孫劍華與南運生、李智剛、杜宇舟等都是朋友,在邢臺地區有一定的美術地位。當時,孫館長的畫風也與李智剛、杜宇舟等人較接近,都有國畫大家天津美院孫其峰教授繪畫風格的成份,因為他們都曾跟孫其峰學過畫。
孫劍華曾多次到天津美術學院進修學習,除向孫其峰請教外,還結識了張其翼、李志超、傅佐、凌成竹等全國著名畫家,廣泛學習了名家的繪畫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后來,孫館長當了縣文化局長,行政事務多了,繪畫時間少起來。但他沒有忘記思索與交流,常常組織些書畫筆會與創作交流活動。
退休后,他的繪畫激情迅速燃燒起來,似乎迎來了屬于他的美術春天。他的寫意國畫《太行柿子》《荷花圖》《紫藤花》《凌霄》等等,讓人眼前一亮,更成熟、更老到了。他熟于墨韻,善于彩意,墨韻與彩意相融相映,幻化出一幅幅有境界有思想的繪畫作品。
他的畫,在似像與非像之間,又似乎偏于像;他的畫,在大寫意與小寫意之間,又似乎偏于小寫意。他立足于傳統,但在著彩方面又獨創新意。他的荷花透著靈秀,如現代粉黛;他的凌霄花鮮艷中映透著暖熱的樸真,若詩般釋放著激情。他雖身處縣城,但其繪畫品格或境界早已超越縣域文化圈,成為邢臺市寫意花鳥畫高手李智剛、杜宇舟、徐子橋、葉福榮等之后較為主要的寫意花鳥畫畫家之一。
我雖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對美術知識和理論了解不多,研究欠缺,但我從孫劍華的繪畫語言中,覓尋到了文學與思想的美學信息,也品出了墨韻彩意渲染出的詩意。
孫劍華以國畫創作為主,尤其擅長寫意花鳥,并兼畫人物、山水。他的花鳥畫不著眼于一筆一畫得失,或一花一鳥的蕭疏,而是濕筆取韻,以烘染調為主,力求表現出層次關系,整幅畫有一氣呵成之勢,并存有高度的空間感、深度感和俏峭的意趣。
他的畫,承傳統表新象,主體中升意境;墨出神韻,彩現思想。墨與彩巧妙相結合,渲染與幻化出獨有的繪畫境界。
(責編: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