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霄山,又名靈霄山,在邢臺市邢臺縣北小莊鄉寺溝村西北、內丘縣黃岔村東南。此山“僻處西域,距府城(順德府,今邢臺市)七十里,介于皇姑、太子兩巖之間”(《順德府志》),所以古時稱之“中巖山”。
凌霄山屬于太行山的一個支脈,四面環山,東有老驢頭山,南有皇姑山,東北與內丘縣扁鵲廟、太子巖相望。主峰海拔1089米,四面皆是陡峭的懸崖絕壁,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到山頂。晴好天氣,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會領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這里林木繁盛,邢臺縣和內丘縣都有林場,以針葉松為主,橡樹、漆樹等為輔,野山杏、山桃等遍布山野。山上動物資源保護得很好,一路爬山,總會遇到野山雞林間突飛,時而抬頭,還能看到老鷹在山間綠樹的上空盤旋。
凌霄山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其中,黃巾軍寨遺址位于凌霄山中段。東漢末年,邢臺巨鹿人張角在凌霄山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聚集數十萬人的起義隊伍,自號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后因官兵勢強,起義軍勢弱,張寶、張梁兩弟戰死陣前,張角病死軍中,起義宣告失敗。張角弟兄去世后,由張角弟子馬龍、馬虎鎮守凌霄山,繼續對抗官府,后因寡不敵眾,馬龍、馬虎戰死,葬于凌霄山上。
我們一行人走到寺溝村后,穿過村子向西穿越,在老鄉的指點下,終于找到上山的古道。然后一直沿著古道轉,見一巨大的奇石,紛紛拍照留念。約走了二三公里的路程,有一岔道。在此左拐,見到了登頂的路線。登頂后沿路右拐,很快就來到了凌霄山半山腰的黃巾軍寨。
黃巾軍寨海拔1000多米,危巖峭壁,山石嶙峋;山上樹木兀自生長,林間不知名的花兒怒放,自然景觀十分壯美。這里是1800多年前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的大本營、指揮所。張角利用靈霄山三面為懸崖的奇險地形,建立了易守難攻、功能齊全、結構獨特的黃巾軍寨。張角起義軍的營寨后來變成了靈空教的皇姑廟,現又增添了大悲殿一座?,F依然可見的有點將臺、練兵場、古寨門、寨墻、營房、地道,還有龍頭小石橋、八角琉璃井,高處有新近修建的八角亭。
皇姑廟原留存著兩條張角建宮殿時的滾龍石柱,刻有“大賢良師座中巖”字樣,現被文物部門保管收藏?,F在皇姑廟前的地上只留有兩根鐫刻著楹聯的青石廊柱。從楹聯的內容上隱隱約約透露出張角行義舉,經過幾番艱難困苦的信息。宋朝元豐年間在凌霄山上建立“凌霄寺”,明代高僧譚順在此傳道,重修了寺院,在殿內塑造了張角和馬龍、馬虎兩員大將的泥像,以后又增筑了大批廟宇殿堂。清朝末年至民國六年凌霄山尚有大小廟宇近百座。后來只剩下殘垣破壁,但從墻壁上的雕塑圖案上仍可看到當年建筑之宏偉。現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為廟會,每到此時,四方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參觀完黃巾軍寨后,我們從北寨門繼續前行,很快就來到石梯處,雖然石階歷經千年風雨但依然保持完好。石質臺階呈三層階梯狀,依山而筑,用料寬大厚實,這些臺階串聯著黃巾軍的三個點將臺。石梯之上,空靈教在每一層山地平臺,都修起了廟宇。先是新修的三佛殿,殿前是一片面積不小的平地,可容納數百人,原是張氏兄弟的點將臺。再往上走又是新修的二佛殿,打開殿門,供奉幾尊神像。左側的一尊就是被尊為“大賢良師”的張角,塑像濃眉大眼,身披戰袍。最后來到大佛殿。繼續向上攀行,已沒有了石階路,只有羊腸小道通往山頂。
凌霄山的山頂叫武馬山頂,方圓五十平方米,四周懸崖峭壁深不見底,真是易守難攻,難怪張角把這里作為指揮部。山頂建有靈空廟,廟內供奉著明代靈空教教主劉才運的塑像,塑像身披黃色大氅,正襟危坐。
站在武馬山頂,遠眺四周,群山連綿,林木碧綠,山路逶迤,山南的黃巾軍寨隱現于山下茂密的樹叢中,多個廟宇依著山勢向下綿延數公里,高、低層次分明。
東面的老驢頭山,山高云淡,煞是美麗。如果天氣晴好,還能看見東北邊的扁鵲廟、太子巖。北側山下是內丘縣的馬豆莊和瓦窯莊。查資料才得知,兩村的名字也有一番來歷:傳說張角撒豆成馬,剪紙為兵,因雨淋兵馬顯現原形,故得名馬豆莊;因凌霄山建廟時,北峰是峭壁,騾馬難以上山,只有趕羊群從山下瓦窯背馱瓦當,故得名瓦窯莊。
站在山頂,仔細端詳就會發現,靈霄山的山脈猶如一座天然的“太師椅”:黃巾軍寨正處于“太師椅”的座位之處;兩邊的山脈宛如兩個扶手一樣舒展開來,又在山脈的隔斷處向內彎縮;山頂左右突起的兩座小山,猶如太師椅靠背上邊兩個向外突出的飾耳。張角率領太平道教信徒選擇此地練兵、藏兵,既能避風藏氣,又易守難攻,是一個難得的好地方。
在凌霄山頂吃過午飯,我們意猶未盡,又原路返回到黃巾軍寨大悲殿然后從大殿南邊下山。前行200米有一座院落,里面居住著邢臺縣林場看山人。繼續前行,小路的盡頭拐彎處,有一塊頂部平坦的巨石,高高地矗立在山崖邊上,這就是古時黃巾軍的三個點將臺之一。點將臺的下面是一處石壁,橫臥在峽谷盡頭,由于石壁上常年有溪流向下滴淌,因此稱為滴水巖。石壁內凹,這樣里面就有很大的空間,里面修建了一座睡佛寺,寺內供奉著靈空教教主劉才運的涅盤雕像。睡佛殿向南走,不遠處就來到黃巾軍寨的南寨門,又叫南天門。如今門早已不知蹤影,只剩兩座石雕的門當。南天門的右下方懸崖瀑布的左邊,是當年張角關押叛徒、懲治貪官污吏的水牢。據說水牢是石頭壘砌,雖然入口很小,里面卻有兩間屋大,水深1米多,常年不干涸??上覀儧]有親自到水牢看一看,很是遺憾。
從南寨門下山可以一直下到寺溝村石英石采石場,約有七八里的路程。這一路都已經開發,有石階,有路標,風景特別優美。一路走來,各種怪石林立,小石橋眾多,山上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樸拙,映著爛漫的山色,自成一番意趣。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