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鏡是用青銅制作的照面用具,亦稱“青銅鏡”“照子”“銅鑒”。一般正面照面為圓形,光潔明亮,鏡背常鑄有紋飾。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是公元前2000年甘肅青海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西周時代的銅鏡也有一定的發現;戰國時期,制作輕薄精巧、鈕較小,多幾何形圖案的銅鏡已很盛行了;到漢朝,銅鏡逐漸厚重,常有吉語銘文和紀年款,鈕多為半球形和柿蒂形,除幾何圖案外,還有神人和禽獸紋鏡及“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鏡、透光鏡等;唐代銅鏡制作精工,出現了菱花八棱等多種形式,紋飾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等;宋遼金銅鏡式樣除常見的方圓、花形外,還出現了桃形、瓶形、鐘形、爐形、亞字形和帶柄帶座鏡等多種式樣,常見的圖形有纏枝花、歷史人物、神仙故事、彈琴踢球等;元明清銅鏡工藝趨向衰落,鑄造粗糙,仿古鏡大量出現,裝飾中出現多種人物、雜寶及“五子登科”“長命富貴”“喜生貴子”等吉語鏡;到清代晚期,光緒年間還在鑄新鏡,但不再以照面為主要功能,多當作婚喪大事的禮器了。中國銅鏡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它深刻地反映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銅鏡的鑄造技術,社會經濟盛衰,人們思想文化、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銅鏡四千年的歷史,已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功用,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譬如,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鏡花水月”等帶鏡字含義的成語;還有古詩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裙”的句子;還有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銅鏡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銅鏡還被古人認為有降魔鎮妖、消災彌難的神奇功用。佛教和道教舉行宗教儀式時,銅鏡成為不可缺少的法器,道士在修行煉丹時,都是鏡不離身。
民間在婚嫁喜慶時,新娘身上佩戴一枚銅鏡,能避百邪、除鬼魅、保平安。銅鏡大多是圓的,也寓意婚姻吉祥圓滿。銅鏡也常常是古代愛情的信物,兩心相照的見證。在古鏡上常有“二人同心”“兩心同相存”“常樂未央,長毋相忘”等自銘。
我收藏的古鏡,其邊緣上很多還留有釘子孔和支架孔的痕跡,反證了古人懸掛的事實。直至今日,我們走在大街小巷,仍可以看到懸掛在門楣、屋檐、墻壁、窗口上的鏡子。
銅鏡又叫“照子”,是因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名叫“趙敬”,敬、鏡同音,為避諱“敬”字,便把銅鏡稱為“照子”或“鑒子”了。
金代禁銅,許多銅鏡邊緣或紋飾旁,刻有內鑄官府,鑄鏡機構的名稱,文字之后還有一花押,多不可識,此成金代銅鏡的顯著特征。
銅鏡的“照面”即正面,早年都是極平的,漢代銅鏡照面的面積變大,制作出凸面的鏡子。這樣,在很小的鏡面上,可以照到更大面積的容面。但還有一種是凹面的銅鏡,從戰國到宋代都有,這是一種取火的工具,叫陽燧。到漢代,人們又制作出一種“透光鏡”,就是將鏡背面的紋飾,在太陽光的反射下可映在墻上。你說該有多么神奇。鏡面為平的、凹的、凸的三種情況,我們的先人在《夢溪筆談》中早有論述。
不同時代的銅鏡上所鑄的文字,內容不同,字體也不一樣,僅字體,就有古篆、漢篆、隸書、楷書、梵文、西夏文等,還有用毛筆著墨,書寫在素面銅鏡上的吉語。這是老百姓很容易觸摸到的“金石學”,它可讀、可拓、可摹。書法、篆刻愛好者怎能不偏愛!
隨著玻璃鏡子的出現,銅鏡漸漸地退出了“照面”功能的歷史舞臺,但它卻被文物愛好者和收藏家們視為珍寶。與此同時,銅鏡原來“照面”的正面,變成了反面,而有紋飾的反面卻變成了正面。歷史就是這樣,正面的東西可以變成反面,而反面的東西又可以變成正面。銅鏡如此,世間的其他事情,大概也是一樣吧。
銅鏡的收藏,受收藏愛好者不同的審美觀,知識的深淺,經濟能力的強弱和出發點的不同等因素影響。我多年來熱衷于銅鏡收藏,如今已藏銅鏡400多面,齋室取名——百鏡堂。百鏡堂的收藏,主要著眼于研究,以不同時期的代表鏡、出譜鏡為目標,廣泛收集研究各類實物銅鏡,努力形成既有系統又有特色的專題收藏。從春秋戰國到清代末期,不同風格、不同紋飾的銅鏡,還有部分日本銅鏡。這些藏品多收集于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由于秦皇島地區在宋、遼、金時代,地域交織,政權交錯,其銅鏡更多些本地區的特色。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