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場最獨特的個人演唱會。演唱者:60歲梨鄉(xiāng)女馬屯;伴奏者:500歲古梨林中微微漾過的初秋的風(fēng);聽眾:偶然闖入的6位田園攝影愛好者。
午后的陽光碎碎地篩進青翠的林樹間,恰到好處地投射到演唱者的臉上和身上,于是樹葉和枝干的影子顯出淡淡的花紋,像一種有著原始圖騰意味的化妝。歌聲響起,沿著她飛揚的眉宇、胖胖的笑臉流淌,馬上跳蕩開來,跟著細細的風(fēng)腳,在林海中穿行。“尹莊啊尹莊,梨花的村莊。到了春天來,滿樹梨花香。枝頭鳥兒唱,蜜蜂采花忙。到處梨花香,人人喜洋洋。尹莊啊尹莊,梨花的故鄉(xiāng)。到了秋天來,滿樹梨兒香。皇冠紅面梨,雪梨鴨梨黃。人人采果忙,梨兒裝滿箱……”
如果這詞曲出自音樂家的手筆,如果這歌聲出自歌唱家的喉嚨,應(yīng)該說是平淡無奇的。然而,它只是一個梨鄉(xiāng)女的內(nèi)心素描,是她胸腔里自然流淌的音樂。
馬屯的歌聲,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人,印尼總統(tǒng)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2010年初,蘇西洛推出第三張個人唱片《我堅信我能夠成功》,成為國家元首中最受人矚目的音樂人。
蘇西洛在第三張專輯序言中寫道:“在為這個國家奮斗的生涯中,我有時候會利用閑暇時光,把自己的感悟用藝術(shù)的方式表達出來,用歌曲來傳達我內(nèi)心對廣大世界和印尼兒童的感情。”而馬屯說,她的歌曲靈感全部是受到老梨樹的啟迪。500歲古梨林是她祖祖輩輩生存的憑依,一年四季,在梨園中整枝、施肥、疏果、拿蟲、采摘,花香、葉香、果香,鉆進她的胸膛里,就變成了一首又一首的歌,不唱出來憋得慌。
一個總統(tǒng)和一個梨鄉(xiāng)女,歌唱的理由居然如此相像。
細想,當(dāng)然應(yīng)該如此。實際上,歌唱,本就不是音樂家的專屬。遠古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就在歌唱。不僅歌唱,還有舞蹈、書法、音樂,窮其源頭,都是遠祖?zhèn)儍?nèi)心情感最本真的表達方法,是基本的生活之道。藝術(shù)和生活原本掰扯不清。
是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將藝術(shù)和生活厘得那么清楚?是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將歌聲當(dāng)成了單純的文化消費品?
其實,人人都需要歌唱,像老祖先一樣的歌唱,像馬屯和蘇西洛一樣的歌唱,以我們的內(nèi)心與大自然私語。我們都是自然之子,我們的聲音都是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