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學鰲,1933年出生在太行深山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小名年年。李學鰲早年當過兒童團員和義務“小教員”,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當過晉察冀邊區印鈔廠工人,1949年后歷任北京人民印刷廠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十一大代表,北京市第四次黨代會代表,北京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理事。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很多詩作,曾為北京市文聯作家協會專職作家、《詩刊》編委。他一生勤勤懇懇、不息奉獻,被譽為優秀的無產階級文藝戰士,曾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89年9月6日,李學鰲在北京病逝,終年56歲。
以字典為師走向詩壇
李學鰲小時候家貧上不起學,只在區政府辦的抗戰小學讀了三四年書。他的老師是一個跛腳先生,雖然學問不多,卻教會了他如何查字典。李學鰲很快就把老師肚子里那三五百字給掏空了,他特別渴望讀書,卻苦于沒有書讀。他有個舅父叫魏二黑,雖然不識字,卻知道知識的重要。有一次他舅父到離村五十里的陳莊鎮趕集,用賣荊條的錢從一個穿舊長衫的人手里買了一本厚厚的舊書,回家送給了他。李學鰲一看是本別人用過的《新華字典》,高興得一晚上沒有睡著覺。從此李學鰲就非常刻苦地自學文化,天天靠念字典、背字典、抄字典的方法識字。多年之后他竟然與在字典中認識的“詩”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7年2月,李學鰲參加革命工作后不久,便愛上寫詩。他為了掌握詩歌的韻腳,從學習漢語拼音字母開始,掌握韻腳的發音。一點一滴地積累。1951年李學鰲的處女詩作在《說說唱唱》、《工人日報》和《北京日報》發表,之后一發不可收,先后有十多部歌頌黨、祖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詩集和詩作出版,成為一個從車間走向詩壇,以“詩”為業的人。
新中國第一位工人詩人
車谷砣村是太行山西部“翻破地圖難找尋”的小村莊,也是著名抗日根據地,聶榮臻、賀龍,抗敵劇社以及白求恩醫療隊等都曾駐過此地。抗日烽火燒到太行山村后,李學鰲的父親和爺爺都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村支書和交通員。他從小耳濡目染受到革命的熏陶,十來歲便加入了兒童團,參加站崗、放哨、送信等抗日活動。他從小就喜歡文藝,常到文工團駐地跟戰士們學文化唱民歌,跟村里放羊的二黑學唱民歌《小放牛》、《小白菜》、《走西口》等曲調。1945年,他十二歲時,接替跛腳老師做了義務“小教員”,教村里的孩子念書識字,同時幫助在鄉里當財糧委員的父親收軍糧、布匹等抗日物資。1947年,14歲的李學鰲被父親送到阜平縣晉察冀邊區銀行印刷廠當了印鈔工人。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他隨軍離開太行山,進入北京城,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學鰲學詩,完全靠自學。參加工作后,他在工作之余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每天一下班,就鉆到工廠的圖書館里學習古典詩詞,并把古詩抄寫在卡片上背誦,從古典詩詞中學會了詩詞的韻律以及創作方法。1949年,他開始從事業余詩歌創作。1953年在北京市工人文學創作競賽中,他的詩被評為甲等獎和優秀獎。1956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印刷工人之歌》出版。此后他更加勤奮寫作,相繼出版了《北京的春天》、《北京晨曲》、《太行爐火》、《放歌長城嶺》、《鄉音集》、《英雄頌》、《鳳凰林》、《列車行》、《李學鰲長詩選》等十幾部詩集。1962年,李學鰲調入北京市文聯任專業作家,但他仍不忘深入革命老區以及部隊、工廠、礦山,去體驗和貼近沸騰的生活,不斷汲取詩歌源泉。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李學鰲克服各種干擾,筆耕不輟,創作出版了《張思德之歌》、《劉胡蘭的頌歌》、《雷鋒的頌歌》以及《白求恩的頌歌》等長篇敘事詩,并以作家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訪過越南、羅馬尼亞等國。抗美援越間,他三次隨軍赴越深入戰地采訪戰士。
李學鰲一生創作出版了十五部詩集。由于他受到革命老區的熏陶、時代變遷的影響以及工農兵角色的體驗,使得他的詩歌最能體現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表達工人農民翻身得解放的歡快心情,顯示新中國建設者堅實的足跡。他的詩作純真、熱烈、奔放,不失工人階級的本色,充滿理想主義的激情,帶著濃郁芳香的生活氣息,富有一種豪邁的雄健之美,顯現出強烈的時代感染力,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被譽為“新中國第一位工人詩人”。
李學鰲故居
李學鰲故居位于南營鄉車谷砣村,建于清代同治年間,是李學鰲曾祖父特聘山西五臺縣70余名能工巧匠耗時三年所建。該故居是一幢三排兩院式大宅院,石基磚木結構,起脊瓦房。三排房屋中,后兩排坐北面南,前排坐南面北,東二間設大門,后二排中間設三米長的過廳,直通前后院,東西廡十間。該故居房屋建筑自北而南逐漸加寬,門窗兩側用木板裝修。在前、后山上兩株古柏的襯托下,古樸雅致,很有氣魄。
在故居北邊有一棵大茶樹,樹圍四米有余,高達二十多米,身分三枝,枝長六杈,杈伸九稍,茂密的樹冠遮蔭面積近五百平方米。據靈壽縣志記載,五代后周時將軍李進卿曾在這里駐守屯兵。他是南方人,帶的也是南方兵,因為思鄉他帶來了茶樹親手栽到這里,常與兵丁在樹下練武吃茶。經專家考證此樹名流蘇亦稱烏金子,幾經滄桑,現在已有一千零四十多年樹齡,大茶樹每年農歷四月開花,花色潔白如雪,花香引蝶招蜂。村民們此時便到大茶樹下聚會,敲鑼打鼓,采葉沏茶,祀神祭樹,全村男女老幼分而飲之,互禱平安發財。此時,家家戶戶殺豬宰雞待客會友,其氣氛不亞于盛會佳節。
故居的東山上還存有李氏家族在光緒八年春和民國十九年為其曾祖父立的三通石碑,其中兩通為“春露秋霜”,一通為“奉先孝思”。2009年4月,李學鰲故居被靈壽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畢生為共和國寫詩的人
從抗美援朝到援越抗美,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新的時期,李學鰲的詩集內容都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歌頌,對英雄人物的由衷贊美,對老根據地人民深厚的愛戀。他的創作始終沒有離開過生活,他寫的行行詩句,無一不與祖國的脈搏一起跳動,無一不與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正如老詩人臧克家所指出的那樣:“學鰲,愛農村,愛農民,愛得深沉,因為他就出身貧困,扎根在太行山里。學鰲,愛工廠,愛工人,愛得強烈,因為他十四歲就到邊區革命根據地當印刷工人,跟工人階級血肉相連。學鰲,愛黨,愛社會主義,愛得熱切,因為他從小對黨就有階級的深情。”
李學鰲曾說過:“我手中的筆是黨給的,我的命運是與社會主義祖國連接在一起的。”確實如此,是黨給予了他創作的生命,是人民給予他創作的源泉,激發了他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詩情。他是在新中國的文藝搖籃中成長起來的、與共和國同步同曲40年的文學家。他的人生感受,生命的體驗同黨和人民的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他為祖國、為人民、為英雄唱了一輩子贊歌,是一個畢生為共和國、為革命寫詩的人。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