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水墨市場為何被看好
在不久前結束的香港秋拍中,中國當代水墨表現令人矚目——保利香港的《中國當代水墨II》專場總成交價2,400萬港元,成交率達89%(按拍品件數計算)。部分作品以高于估價2至5倍的成交價成交,如朱偉作品《水墨研究課徒系列》估價160萬港元,最終以約750萬港元的高價成交。而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劉國松的《子夜太陽》也以630萬港元成交。
除了拍賣市場的繁榮之外,更為可喜的是一級市場的活躍。近兩年來,不少畫廊紛紛在國內外舉辦展銷性質的中國當代水墨展,相關的學術研討也不斷舉行,有人戲稱,2013年中國藝術界兩個關鍵詞就是“當代水墨”與“威雙(威尼斯雙年展)”。對此,保利香港中國當代水墨部專家徐行表示:“這說明新水墨行情已經到來。”
對于當代水墨未來的價格走勢,多數業內人士持樂觀態度,其主要理由有:當代水墨市場剛起步,鮮有大額資本的介入和惡意炒作;當代水墨作品整體價位偏低,真偽鑒定也相對簡單,投資風險小;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地區藏家的介入使當代水墨已具有一定的國外買家基礎,具有國際盤的優勢。
中央美院教授、《美術研究》副主編、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雙喜教授曾總結了近年來當代水墨活動頻繁的兩大原因。一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波動,更襯托出傳統書畫市場的堅挺,而當代水墨與傳統水墨之間有一種文脈的延續性,更容易進入收藏市場;二是國家這十幾年來經濟發展、文化自信心增強,不再完全依靠海外博物館、策展人來到中國挑選作品出去展覽,本土策展力量的逐漸萌發,客觀上為國內的當代水墨藝術家創造了更多展示的機會。他希望中國水墨能放下過于市場化的考量,踏實推進。
然而,對于當代水墨的市場前景,業內其實也存在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當代水墨是某些其他藝術種類的市場泡沫破裂之后,資本所尋找的替代品;另一種質疑則是認為當代水墨的定義不明確。
市場新寵:金石學家書法
研究和考證史實是金石學家研究的主要內容。書法創作只是金石學家在研究有關金石學問題之余,透露出其對書法不同審美趣味的認識,以及由這種認識引發的書法實踐和取法對象的變化。因此,金石家書法的數量跟書法家書法相比,也就是他們數量的十之一二。因為他們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篆刻亦或做研究上。盡管金石家書法的數量在歷代書法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而且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但它們是極為重要的。它們為我們認識歷代有關金石學研究問題以及創作與實用的不同關系提供了一把鑰匙。
近20年拍賣市場出現的金石學大家的書法作品數量極為罕見。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上拍書法作品總數大概為100多件,同為西泠八家之一的蔣仁書法作品上拍總數為80件。相對于一般書家拍品數量而言,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價格也可想而知。譬如:2012年秋拍,北京匡時拍賣在中國歷代書法專場中推出丁敬的手卷《龍泓遺翰》,就以1207.5萬元的天價成交。北京瀚海2011年春季拍賣推出的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蔣仁的《行書》估價僅10~15萬,最后卻以人民幣345萬元(含傭金)成交。此外,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中國古代書法專場中金石篆刻名家陳鴻壽的《行書八屏》估價20~25萬,最終以207萬元成交。另2011年秋拍嘉德古籍善本專場陳介祺《簠齋致吳平齋書札》以218.5萬元成交。在嘉德食筍齋藏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同樣精于金石學和鑒賞的吳大澂的《篆書七言聯》,以101萬元成交。從事書畫收藏的人都知道羅振玉、王國維等的書法作品在前幾年拍場上都很少有人問津,或者說出價都相對比較低,而在近兩年卻高價頻出。例如2011年春拍北京保利拍賣在古籍文獻及名家墨跡專場中,王國維的楷書《詞錄》原稿估價僅8~10萬,最終卻以345萬元(含傭金)成交,而在嘉德古籍善本專場里,羅振玉致寶熙《信札冊》也以63萬高價成交。以上幾個例子足以說明金石家書法在當下已經慢慢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了。遵循一個固有的市場規律“物以稀為貴”,金石家書法作品存世量如此之少,筆者堅信在今后的藝術品市場當中一定會成為藏家們爭相購藏的對象。
當代雕塑拍賣:百萬以內最受青睞
綜觀目前中國雕塑投資市場的發展現狀,凸顯出兩大特點,即整體價位低、市場交易量小。藏家普遍是以投資的心態購買,大部分是在十萬元、二十萬元到百萬元的這個區間。
當代雕塑由于時間發展上的錯位,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領域來看。國際上廣義來講,當代雕塑是在戰后,戰后伴隨著西方的一些學術思潮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我們雕塑觀念的拓展,使得當代雕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個發展高潮,在八九十年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脈絡,比如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他是現代到當代的一個轉折人物。在中國這個范疇內,中國藝術形態的多元化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它的高潮期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主要特點是多種材料的實驗和探索,之后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伴隨著一些藝術概念逐漸為公眾所接受,以及公共建筑和生活擺置等空間藝術形式的需求,當代雕塑也迎來了一個創作的黃金期。
雕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立足于空間的藝術形態,雕刻和塑造曾經是它最主要的兩種表現手法,伴隨著雕塑的發展,進入到當代視野之后,它的創作手法、使用材料、表現觀念也越來越多元化。
在投資分類上,當代雕塑藝術品屬于藝術市場中的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它在國際藝術投資界已經備受推崇。從西方的雕塑市場來看,西方的雕塑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基本上它的交易份額和油畫是并行的,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國際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一件青銅雕塑《行走的人》以1.043億美元的天價被拍出,刷新了畢加索《拿著煙斗的男孩》在2004年創下的1.042億美元的紀錄。
在中國,當代油畫的單價都已經迎來了億元時代的今天,中國當代雕塑等立體藝術作品的價格過千萬的卻是鳳毛麟角,即使是名家,也大多在幾十萬到百萬的區間內徘徊,再加上雕塑作品的材質成本大、耗時長、人工費高等特點,市場價幾乎已逼近成本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