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大電影工作者要把描繪中國夢、弘揚中國夢、抒發對中國夢的美好憧憬,作為應有的歷史擔當,用影像記錄偉大時代,用光影展現人間真情,生動形象地講述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奮斗與成功。要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把人民群眾作為電影藝術的表現主體,用心拍百姓故事,用情演群眾冷暖,為人民奉獻更好更多的電影作品。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靈魂,深刻地融入電影創作之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
——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如果人家說你有自己的“風格”,我不認為是好事,相反是畫地為牢。
——作家張潔說,正是由于對寫作的熱愛,她一直試圖做各種突破。
現在很多詩人局限于自我內心,寫出來的作品晦澀難懂,跟讀者之間沒法進行情感上的接通,又以冷僻的句子故作高深之態。這樣的詩讀者不愛看,不能怪讀者,只能怪詩人。
——余光中認為,好的詩應該是“深入淺出”“一望即知”。
很多人覺得水墨畫跟搖滾沒關系,但我覺得水墨畫不能老跟蘿卜白菜有關,得發生改變。
——畫家朱偉覺得,畫出的東西都一樣是很沒意思的。
我絕對不會為了某個大場面就去改變劇情,不能因為技術影響內容。
——通過《龍門飛甲》,導演徐克開啟了3D武俠片之路。他的3D新片《狄仁杰之神都龍王》更是成為亞洲首部水下3D電影。他認為,對電影而言,故事始終是第一位的。
平庸無罪,但文化若只剩下平庸的東西,就很危險。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現身上海戲劇學院“曲學講堂”,為全國青年戲曲音樂家開了一場題為《當代文化生活的繁榮和困惑》的講座。
不一定非要說出為什么,但就是覺得戲各方面都很平衡,很舒坦,每一個瞬間都能被吸引進去參與、感受,出了劇場好多日子還在回想,甚至來看第二遍。
——濮存昕認為,無論是作為觀眾看戲,還是演員對于觀眾的期待,最高層次是能夠“品戲”。
老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有有人演,有人看,這些活態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在福建省泉州市,從2012年開始每年定期安排五大劇團在全市進行公益性演出,并提供政府補貼。泉州歌舞劇團團長陳偉亮感慨這是既給“鐵飯碗”又給“鑲金邊”。
音樂劇可以沒有哭聲,可絕不能沒有笑聲。
——音樂家傅顯舟有感于音樂劇《爺兒們》大改版。
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一些人覺得寫中小型曲子不過癮,另一方面,大的曲子也寫不了。但實際上一場音樂會需要大菜也需要小菜,并且在各種場合都能演奏。
——在日前召開的“中小型交響音樂作品創作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對中小型交響樂創作窘境感到憂慮。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沛東認為,目前亟待創作出一批優秀的中小型交響樂作品。
不給人指出出路的苦情戲對于社會精神進步是沒有什么益處的,只會讓人感到更為絕望和痛苦。
——導演趙寶剛如是說。近日,電視劇《老有所依》熱播,趙寶剛在片中樹立了幾個當代人的典型形象: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從不將老人當做自己的包袱,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所有磨難。
摒棄藝術的包容心態,那是落魄;丟失書法的核心價值,那是失魂。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如是說。
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詩,去看詩不如看人,人的高度就是詩的高度。
——詩人痖弦這樣認為。
冷靜看,我們的油畫藝術在品質和深度上與歐洲傳統精華還有相當距離,猶如平底鍋里的發面餅,雖然鋪滿鍋底,其中卻滿布空洞。
——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張祖英對于“藝術作品畫得怎么樣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念,是想法!”這樣的言論甚為擔憂。
草書的動態感也能融在面人的創作中,其實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美的姿態都對面人創作有幫助。
——面人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湯夙國說,學面人不只是學技藝。
電影只有反映時代、反映生活,特別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才能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為中國影視家協會有史以來第一位演員出身的主席,李雪健表示,要帶領電影人努力推出更多有影響的優秀作品。
要在戲劇舞臺上進入忘我的“真情流露”卻也不難,唯一的途徑便是:“杜絕私欲。”只有不把藝術當作追求利祿的手段,才有可能超越一己之利害;只有堅持學,產生自己的獨立見解,才能把所秉持的“理念”傳達給觀眾。而“美”正是寓于“理念”之中的。
——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鄭榕闡述舞臺藝術如何表現“美”。
當導演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覺得想要成為一個好導演必須有三大元素:品位、成熟、氛圍,而后兩者又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50屆金馬獎上,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奪得最佳影片獎,他對年輕電影人提出這樣的建議。
(劉建蕊/輯)
敬告著作權人:
稿件凡經本刊使用,如無電子版、有聲版方面的特殊聲明,即視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及本刊網絡合作媒體進行電子版信息網絡傳播;本刊支付的稿費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