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讓我的看戲史實現了一個新的突破。這出戲,是由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創作排演的。
作為紅色經典,“白毛女”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主要藝術形象在中老年觀眾心里扎下了很深的根。作為一個“60后”,看《白毛女》有一種親切感,容易跟著角色一起入戲。但是,這出戲,作為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給我更突出的印象,貴在一個“新”字。
首先是形式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省劇河北梆子,與數十年傳唱不衰的“白毛女”故事,老的戲曲門類牽手紅色經典,誕生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豐富了紅色經典的傳播、欣賞形式,填補了河北戲曲藝術創作的一個空白。
其次是劇本新。編劇智全海老師在劇本創作中既尊重經典,又不被經典所桎梏,本著“大膽下筆,讓情節的發展回歸生活,更貼近時代風貌”的原則,在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突破和調整,并且結合平山當地的歷史,將劇中人物的走向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讓故事更具信服力。比如楊白勞“躲債7天歸來”改為“主動上門還債”;將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八路軍“平山團”呈現在劇中,使觀眾感覺更加貼近、更加親切,也使故事更加圓滿,劇情更加“平山化”。
第三是創作演出班底新。從編劇、導演到演員,都是平山本土人。編劇智全海老師擔負著繁重的行政工作,利用業余時間搞創作,并且一遍一遍對劇本進行精雕細刻,對排演進行精心指導。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在全國的河北梆子劇團中名不見經傳,得算個小字輩。有媒體報道,說這部戲的排演是“草根劇團”搭草臺班子,100天的集中排演,條件的艱苦程度,團隊的拼搏精神,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草根劇團排戲,在傳統與經典的結合部撕開一道口子尋突破,從去年8月開始排演到現在1年多一點的時間,不僅登上省會大舞臺,晉京演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還走進央視戲曲頻道,成為九州大戲院重點推出劇目;不僅在第九屆河北省戲劇節上捧得沉甸甸的獎杯,演出所到之處,更是贏得廣大觀眾的口碑,取得了大成功,是“小卒過河頂大車”。
小劇團,排演大戲,取得振奮人心的成績,關鍵在于創新精神。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在2013年5月“解放思想 改革開放 創新驅動 科學發展”的講話中,對全省工業轉型升級提出“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一要求,同樣適于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覺得,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在“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兩個方面,都走在了前列,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在“新中求特”“新中求活”,一部戲救活一個劇團,一部戲打造一種“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有條件要發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發展的精神。所有的創作人員都非常了不起,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河北梆子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融合發展的創新史。從清朝康熙年間脫胎于蒲劇、秦腔等中西部戲曲藝術,到1952年正式定名河北梆子,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無論音樂、表演還是舞美等方面,都在兼容并包、不斷揚棄中,有了極大的變化、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成為在我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劇種之一。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可謂新時期戲曲藝術創新發展的一部典范之作。
今年8月初,我到西安辦事,專門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看了一場秦腔團的演出,也是新編大型現代戲,叫《西京故事》。據劇團的一位王先生介紹,《西京故事》的創排,也是本著創新、探索的原則,陣容十分強大。編劇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陳彥,榮譽等身、聞名全國。導演查明哲,現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是國內著名戲劇導演。主演李東橋是一位榮獲二度梅的秦腔表演藝術家。9月14日那天看完河北梆子《白毛女》,我又想起了秦腔《西京故事》。作為一名對兩個戲曲門類都不熟悉的觀眾,我想說,大制作的《西京故事》和草根劇團排演的《白毛女》,都讓我陶醉,讓我折服,讓我感受到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從兩部戲的對比中,更能夠掂量出《白毛女》創作團隊的執著和堅韌,更加佩服他們創新發展的勇氣和藝術操守。
創新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市場、是觀眾,既關乎一門藝術的長遠傳承興旺,也關乎當下微觀的生存和發展。對于一名觀眾,一臺戲可比作一場調動所有藝術感官的盛宴。宴席的品鑒,味道第一。諸多滋味中,鹽,是一個市中隱者,無處不在,又無處不顯。我想,創新就是諸多藝術的生命之鹽。永葆藝術的創新度,才能不斷調和、調動新老觀眾的欣賞情緒,團結老觀眾,贏得新觀眾。觀新編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無疑是赴一席技藝高超的精神大餐。
我相信,經過進一步精益求精的打磨、提升,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將帶著《白毛女》這臺扛鼎之作,走向新的輝煌,在河北梆子創新發展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
(責編: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