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鄉,1956年生,河北館陶人。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河北省首屆、第八屆文藝振興獎。
作品《銅墻鐵壁》入選由中國文化部主辦的“第六屆全國美展”,被評為優秀作品并被選為中國美術館優秀藏品赴日本展出。作品《高山仰止》入選由中國文化部主辦的“第七屆全國美展”。作品《歲月無聲》入選由中國文化部主辦的“第九屆全國美展 ”,獲銅牌獎。作品《靜山如太古》入選由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屆全國美展,獲銅牌獎。《千層碧水走黃龍》、《銅墻鐵壁》等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機構收藏。
傳統中國畫的原來形態和發展到今天的形態,大致可以歸入兩類:實寫的一類和自由書寫的一類。所謂實寫,就是畫得比較嚴密,畫風嚴謹,構圖飽滿,尺幅較大;所謂自由書寫,就是畫得逸筆草草,用較多的虛擬手法來表達意思、抒發感情。
白云鄉君選擇的是實寫型的表現方法。這大概和他的生活經歷與藝術經歷有關,也和他的性格有聯系。他出生在農村,自幼家境貧寒,經過曲折的道路,步入藝術殿堂。內向、沉穩的性格,使他逐漸培養出扎實、穩健的畫風。他欣賞灑脫自由的繪畫表現語言,但他更沉湎于實實在在的描繪,在實寫中表現精神。
他似乎意識到,這實實在在的描寫對他來說,是出自內心感情的需要,是他精神世界“灑脫自由”的表現。當他熟練地掌握繪畫的基本技巧之后,更準確地說,在他勤奮地學習繪畫寫實技巧時,他逐漸為傳統繪畫的精神以及它的格調、趣味所吸引。接著他希冀追求的,是如何把傳統繪畫的精神和審美格調與情趣,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他越來越懂得在傳統形態的繪畫中筆墨的重要性,光有寫實造型的本領還遠遠不夠,只有通過筆墨語言造型,方能形成一幅高質量的中國畫作品。
因此,多年來,白云鄉在下述幾個方面作了鍥而不舍的努力。他不懈怠地寫生,寫各地名山大川,更寫自己熟悉的太行大坡。他勤奮地探索傳統筆墨語言與寫實造型的有機結合,使其在審美格調上融為一體。他作品中線和墨的韻律、節奏,它們所體現的力和美,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充實。在實寫美與虛擬美之間,他找到了平衡,找到了契合點,也就是說,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構思畫面時,著重于整體氣勢;而構建他畫面的中心因素不是宏大的景觀,卻是較為具體的山脊、山坡。他“實”寫眼前這些平凡的景物,自由地用緩和墨塊涂抹,竭力造成這些山景有力度的厚重與壯實。與此同時,他在線的曲折與變化之間,在墨的濃淡虛實之間,盡情施展自己的藝術才能與智慧,使實的畫面造成空靈感,給予觀者以更多想象和回味。
被我們稱之為“小國畫”的傳統水墨畫有自己較為獨立的審美趣味。在線、墨、色之間,線占主要位置,其次是墨,再次是色。線、墨、色的交響,構成水墨畫獨特的藝術品味。白云鄉的用筆遒勁有力,墨色節制有度,與線條巧妙配合,色彩淡雅地點綴畫面,更使筆墨生輝。白云鄉愛用“滿構圖”,在飽滿的畫面上,他以不疲的精力和濃厚的興致,畫山石的體和面以及它們奇異的重疊與組合,畫山石身上的裂痕與縫隙。他似乎在寫這些無聲山石的歷史滄桑,寫我們民族的遭遇與命運。在堅實的山石之間有流動的山氣,有飄蕩的白云,有挺立的樹木,時而也有居住的人家。這是充滿生氣的山景,是我們這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棲息的地方,是我們為之動心動情的河山。只有對這些景物十分熱愛和迷戀的藝術家,才能繪出如此感情真摯質樸的畫面。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