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匿在云南省云龍縣山坳里的諾鄧,曾經是鹽馬古道的中心,這片風水寶地擁有“太極鎖水”的震撼奇景。
近2000年歷史的鹽井是大自然的饋贈,鹽與火腿的完美組合讓諾鄧火腿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名揚四海。
諾鄧古鎮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在白云的映襯之下,有一份與世隔絕的靜謐。
從唐代南詔時期以來,諾鄧的村名沿用了1300年,這里曾是滇西地區重要的經濟重鎮,居民長久以來都以煮鹽為生。不過,隨著解放后海鹽的大量開發,這個失去了經濟支柱的千年鹽鎮漸漸被世人遺忘,繼而被長久地掩埋在了時光中。
現在,諾鄧被拂去了歷史的塵埃,再度重現于世人眼前,這方人間凈土的純粹和質樸就如當地民歌般令人回味悠長:“萬馱鹽巴千石米,百貨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賈交流密,鈴聲時鳴驛道里……”
鹽馬古道上的重鎮
曾經,鹽是諾鄧的“命根子”。這座山坳間不起眼的小村莊,是著名的鹽馬古道的中心。據《云南通志》記載:“漢代,云南有兩鹽井,安寧井和云龍井。”據考證,漢代的云龍井就是如今的諾鄧井。諾鄧古鎮距今有1300年歷史,而諾鄧這口鹽井的年代更加久遠,已經存在了2300多年。歷經唐、宋、元、明、清幾代王朝,諾鄧一直都因盛產百萬斤優質食鹽而名震滇西、緬北,經濟鼎盛一時。據了解,明朝在全國設置了7個“鹽課提舉司”,諾鄧是其中之一,鹽課提舉司的衙門舊址到現在還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
關于諾鄧鹽的來歷有這樣一段傳說:從前,諾鄧山上古木參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邊時常出沒的野獸令村民們不敢靠近。有一天,一個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鉆進草叢吃草,任憑他怎么喚也喚不回來。羊倌只得鼓起勇氣走進草叢找羊,卻看見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水,淺嘗之后,井水竟然是咸的——由此才發現了諾鄧的鹽。
現今,山腳的村口還留存著僅有的一口鹽井,井口周圍常年滲水,地表上零星散落著雪白的鹽晶顆粒。
除了是有名的鹽鎮之外,諾鄧還被歷史學家譽為研究白族古建筑的活化石。諾鄧四面環山,依山而建的村子最低處海拔為1900米,最高處海拔高達2300米。由于鹽業發達,村民祖祖輩輩就這樣聚居在斜度為70度的陡坡上,建造了十分有特色的民居。
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院落在諾鄧多達上百個,坐在熏黑的堂屋里,就像進入了拍攝古裝劇的片場,會讓人產生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北山重樓”在飄渺的云霧中若隱若現,那是諾鄧建筑的精髓,從山頂到山腳,層層疊疊的閣樓就像懸掛在半空中一樣,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丹青之中。這樣構造的民居將村民鄰里間連結得更加緊密:前家村民樓上的后門,會直接通往后家的大院,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如果斟上一壺清茶,其他院里的好友隨即就能聞香而至,然后一起坐著天南海北地聊天。
諾鄧雖然依山而建,滿目都是石階,但家家戶戶養馬。從這些馬匹身上,依稀可見昔日云集諾鄧的“馬幫”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北山至西邊近雀城一帶,被稱為“古宗坪”,是當時藏族馬幫駐足的牧馬處。村子東北山麓有個場地名叫“回民坪”,是當年回族馬幫、牛幫的常駐之地。
鹽與火腿的完美交響曲
《舌尖上的中國》短短6分鐘影像,讓諾鄧火腿一夜之間風靡全國。正如紀錄片中這一集的片名一樣,諾鄧火腿之所以別具風味,是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
因為諾鄧當地的溫潤氣候最適合對火腿進行深度發酵。另外,那里的村民養豬多以玉米、大豆及綠葉植物為飼料,產出的豬膘肉肉質細膩、油脂薄、瘦肉多,口感極佳。
除了溫和新鮮的食材,成就美食的調味料同樣取材于自然——鹽是腌制諾鄧火腿的致勝關鍵。諾鄧井鹽口味清淡,對于腌制火腿來說,是藏匿于深山的最好調味料。
在腌制火腿之前,村民們會在鹽井里取出鹵水熬制成鹽。村民們的熬鹽技術看起來簡單粗糙:就地搭一口土灶,支上鐵鍋,把鹵水倒進鍋里,然后生火熬煮。雖然用這種方法熬制出來的鹽顆粒比較粗大,但村民們卻認為這才是熬制“原汁原味”諾鄧火腿的傳統方法。
據當地人介紹,雨季是不能熬鹽的,因為雨水增多會稀釋鹽井中的鹵水,只有久旱無雨才是舀水熬鹽、為腌制諾鄧火腿做準備的好時節。此外,在鹽鹵下沉淀的泥漿也是制作火腿的寶貝,據說這種稀泥有保鮮、增香和防蟲的作用。
諾鄧火腿無論是從材料、配料的選取,還是從制作手藝上,在國內都十分罕見,具有典型的白族腌臘制品的特色。
每年的冬至到大寒,是制作火腿的最佳時機。冬季殺年豬后,首先將新鮮豬腿晾12~24小時后,把表皮打理光滑,再用力擠出里面的血水。然后,再將諾鄧特釀的玉米酒倒在豬腿上,撒上諾鹽,邊撒邊搓,讓豬腿充分吸收鹽份,最后在表面上還要再撒一次鹽。接下來的步驟尤為重要,將豬腿放在木缸或大鐵鍋內腌上15—20天,抹上一層鹽,最后在外面均勻地涂抹一層灶灰(鍋底里鹵水沉淀后的稀泥)。用繩子將火腿吊掛在陰涼、通風處半年以上即可食用,存放時間越長香味越濃。
當地人還說,諾鄧火腿的口感需要存放整整3年的時間才會發揮到極致,到那時,火腿可以生吃,且脂肪會氧化成特殊的美味。靠近骨頭的部分肉質最好,適合切成薄片下鍋爆炒,萵筍炒火腿、火腿炒飯是當地最受歡迎的家常菜。
“千年等一腿”。一句廣告語道出了諾鄧火腿制作過程的長期性。諾鄧火腿屬于“物以稀為貴”的典范,腌制完成一只火腿需要不少時間和心血。不過,即便是現在,火腿的產量每年也只有不到100噸,無法滿足慕名前來的食客們的胃口。
古樸民風培養“滇中儒士”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每天街市結束,屠戶們不會把沒有賣完的肉拿回家,而是將剩肉掛在肉市旁的一棵大樹上,待第二天開街取下來接著出售。即便再窮,誰也不會擅自拿走樹梢上的肉,還會幫忙照看。有一天夜里,一只豹子從林子里跑出來,爬到村里偷肉吃。這時,從一旁經過的村民幫忙大喊了一聲,那只偷肉吃的豹子竟嚇得從樹上滾下來,摔死在青石鋪就的村道上。
由此可見,隱匿在深山之中的諾鄧,民風十分的淳樸和厚道。
在諾鄧,村民素有“九楊十八姓”的說法。從元朝以來,諾鄧形成了約20個姓氏,移民分別來自江西、河南、江蘇、福建、四川以及云南省內的大理、洱源、鄧川等地。許多落籍諾鄧的姓氏,先人原來都是到此出仕為官的——這其中還包括大理王族的后裔。漸漸地,外地的移民和當地的白族文化相融合,自清朝后,諾鄧就成為了一個地道的白族村寨。
地理位置與世隔絕的諾鄧,在古時候文風盛行,走出過不少“滇中儒士”——歷史上這里曾先后出過秀才200多人,貢生40余人,舉人進士也不算少,清代云龍縣的3名舉人中,就有2人出自諾鄧。
即便到了現在,村民仍舊對提升文學修養十分看重。在村屋里,可以看見張貼著的寫得蒼勁有力的對聯和頗有才氣的詩詞,這都是村民自己的習作。在這里走家串戶,一個個有著文學色彩的門牌映入眼簾:“進士第”“亞元”“復甲留芳”“兄弟明經”“花萼聯輝”“貢士第”……在這個小小的村子里,似乎蘊藏著一種歷久彌新的儒雅之氣。諾鄧雖為山村,卻堂而皇之地建有文廟,其中“欞星門”“起鳳坊”氣勢巍峨,還有頗具規模的先師大殿,這在其他鄉村中是極其少見的。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