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擱也稱“秘閣”和“腕枕”,是古時文房中一種特殊的文案輔助用具,為文人寫字時用來擱放手臂之用。古人寫字主要使用毛筆和墨汁,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用臂擱墊著書寫,腕部會舒服許多,也避免了桌面對臂腕的掣肘。尤其是抄寫小字時,不須懸腕,便可以借助臂擱的功能完成書寫,除了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有效防止手臂上的汗水洇濕紙張和墨跡沾上衣袖,有時還可以起到陳設和鎮紙的作用。臂擱一般雕刻精美,圖文并茂,書卷氣息濃郁,且小巧易于攜帶,揮毫之余可摩挲把玩,亦可用作文房陳設,所以一直深受文人士子喜愛。
近日,筆者淘到一件臂擱,長25.4厘米,寬8厘米。竹質,形狀扁片長條,呈天然覆瓦式。竹臂擱包漿豐厚,器形完整,竹紋細膩,由于使用年久,竹身已磨得光滑透亮,泛出一種古銅般的光澤。經行家鑒賞,這是一件民國時期的仿陳洪綬《行書七言詩》軸竹臂擱,應該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了。
臂擱有多種材質,普通與名貴兼有,竹、木、瓷、紫砂、紫檀、象牙等等五花八門,其中象牙雕刻的臂擱一般只有皇室才用。竹臂擱因取材低廉易得,制作簡單,只需要剖開的半爿筒竹即可制成。其性涼而清爽宜人,有消暑功效,享有“竹夫人”的雅譽,故在臂擱家族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竹臂擱了,明清時期的竹刻名家,大都雕刻過竹制臂擱。因為竹材一般沒有什么大的區別,所以說要評判竹臂擱的價值高低,主要是看臂擱上的雕刻工藝。
古人多喜愛在臂擱上雕刻出多姿多彩的紋飾,或雕刻警言作為座右銘,或雕刻詩詞附庸風雅,或雕刻山水、花鳥娛人娛己,或詩畫結合,賞心悅目。竹臂擱也不例外,雕刻的題材極其豐富,如神話人物、傳說故事、民俗節令等,或放于書案之上自用,得心應手;或作為禮品饋贈他人,成為一種聯絡感情的工具,雅俗共賞,不一而足。這件民國竹臂擱的正面刻有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陳洪綬的一首題畫詩:“柳絮成綿尚晚寒,水蛙閑占綠蘋寬。濃陰遮斷橋西路,不放斜陽到曲闌。”款識:“子裳二兄屬,陳洪綬。”
陳洪綬(公元1599年~1652年),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陳洪綬能書善畫,詩詞清雅,書法精妙,尤以繪畫享譽一時,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與知名畫家藍瑛、丁云鵬、吳彬合稱“明末四大怪杰”。他去世后,模仿他的畫家達數千人之多,被稱為“明三百年無此筆墨”,對后世影響很大。這首詩來源于陳洪綬的一幅《行書七言詩》軸,竹臂擱上的款識、詩句淺刻平雕而成,字體、字距等都是模仿陳洪綬《行書七言詩》軸中的行書書法而來,結字雖然遠遠達不到陳體中鋒取勢側鋒取妍的那種縱橫恣肆、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但一筆一畫轉折頓按盡得模仿之意,而且闊狹深淺短長呼應,通過刻刀入竹三分。觀臂擱竹刻如賞陳洪綬行書詩軸,古色古香中,頗有幾分風雅情趣。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