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對“賦”的詮釋是:“賦者、鋪也。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也。”也即是說:“賦的文體,是鋪陳文采。為的是描繪事物,抒情寫志。”使我們新一代人明確“漢賦”的涵義,得到啟迪。在這個大前提下,讓我們再細細品味宋自重同志的《驅貧賦》,則更是別有天地,韻味無窮。
作品首段,筆者從回顧民窮著墨,有本有源,如:“人天作孽,貧病交煎。”可天災水旱,是客觀存在的,哪個時代都有;但“人為的暴政”,則因國度的不同,各有差異。作者既著眼在舊中國,則連年軍閥混戰,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道理就很顯然了。接著開門見山,從推倒“三山”,祛除“二豎”著手,那就更順理成章,全無突然之感。然而從新中國初建時的曲折歷征中,有時“斬棘披荊”,有時“拔亂反正”,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過渡小段,承接順暢有力,又為下文作好了鋪墊。
第三大段,提出“區域發展,交通為急”的觀點,是根據我國的地理形勢而言,因為西北是閉塞的山區,而東南是天塹阻隔的江河。只有發展車船,才能“水陸互濟”;達到康莊大道的水準,才能“車水人潮”、“招商引資”,發展“觀光旅游”事業。所以說:“鋪就開放開發之路”是致富之路,是奔小康而向往大同之路,是當務之急的大事。
那么“驅貧”的方式和方法何在?作者提出“非工業化不足以脫貧,非城鎮化不足以脫貧”的大道理,更是令人心悅誠服。基于此,作者又談到“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必須齊頭并舉;“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亦須結伴而行。于是乎,“科技扶貧”、“大興水利”、“廣育山林”,這才是“夯實根本,澤惠子孫”的壯舉。使“荒村成鬧市,古鎮變新城”的新格局。
最后一段,寫到“扶貧開發,重在惠民”、“種田補貼,藏富于民”、“醫保社保,長幼安寧”,著重闡述了三農善政和社會和諧是全民的福音,從現實著眼,更富有說服力量,也合乎文心雕龍所云,大賦的要旨為“斯并鴻裁①之寰域,雅文之樞轄②也”!或許有人會問:“這篇《驅貧賦》,為什么寫得這樣有聲有色,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呢?
本書的序言中,吳洪激同志已作部分答案。他說:”宋自重同志是解放初參加工作的老同志,憑著對黨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從縣委機關一直到地委任秘書長,他的足跡踏遍了黃岡的山山水水。由于他已深入基層,又有長期掌文秘工作的豐富經驗。所以賦中的情意能表達下情,獨具匠心”。
與此同時,個人也有某些感受。因為“驅貧賦”是關系國際民生的大事,可稱大賦。在作者的胸中早已蓄有奧秘的求索和心靈深處的探究。因之,寫得縱橫捭闔,揮灑自如。所以我以“純情爐火出金鋼”來評價此文,或者更為踏實。
—————————
注:①“鴻裁”:指大賦,大賦是篇幅較長,內容較廣泛的賦。②“樞轄”:指關鍵,也就是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