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碌碡本是早年間農家靠人力或畜力拉動,用做軋場的石頭制農具。到了民間藝人那里,竟憑著非凡的想象力,生生將這又笨又重的家伙改頭換面,演化為舞臺上獨特的道具。于是“拉碌碡”這普通的勞動生活場景,在融進了不算曲折的劇情后,便像“竹馬”“旱船”一樣,發(fā)展為動作簡練、風格古樸的自娛性廣場表演藝術,風風火火地在北方農村的節(jié)日以及廟會上拉動起來,且一拉就是幾百年,沒有人能準確說清這種民間舞蹈的淵源。
趙縣常信營村66歲的張須根是方圓數十里有名的鄉(xiāng)間老藝人,有著一手拉碌碡的絕技。縣里每每有大型的演出活動,都少不了張須根和他們碌碡會的身影,而鄉(xiāng)村的廟會上更少不了常信營碌碡會的參與。五年前,縣里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常信營村的拉碌碡被列入非遺保護名錄。
得知這些天村里農活兒不忙,我與張須根通了電話,打算到村里采訪他們的拉碌碡。電話打過去后,張須根答應得異常干脆:“趙縣能表演‘拉碌碡’的也僅僅剩下我們這個村了,我們幾個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再過幾年就拉不動了,你們再想看也看不著了。眼下,我們幾個人都迷這個,我負責召集大伙參加節(jié)目錄制。你們快來吧,好好給拍拍。”
人們都說常信營村的民間舞蹈“拉碌碡”有三個看點,一個是那個手執(zhí)彩扇,身拉碌碡的彩旦張根須。當然這碌碡不會是石頭的,而是用細鋼筋焊成滾柱狀,糊上綠色紗網而已。扮作“受氣媳婦”的張根須,其實,是男扮女裝的男人,只見他身著彩衣彩褲,涂脂抹粉,挽發(fā)髻、帶紅花,腳蹬繡花鞋,手掐蘭花指,腰身扭動起來比個女人還“女人”。另一個看點就是甩大鞭的武丑郭入堂,他自然就是那“小媳婦”的“丈夫”了。他右手執(zhí)鞭,左手牽碌碡繩,一條一丈六尺長的大鞭,凌空揮起,指哪兒打哪兒,而且專打彩旦頭上的紙花,鞭梢落處,落英繽紛,毫無懸念。“小媳婦”旁邊還有兩位濃妝艷抹的村婦,不時插科打諢:“陰了天,犯了愁,場里攤著高粱頭,買不起馬,買不起牛,叫你老婆拉碌碡。”此外,表演中還有拉著碌碡上橋的動作,小媳婦既要前腿弓,后腿蹬,身體向前傾用力拉碌碡。又要將不高興的情緒宣泄出來,走一步退兩步,走走停停。直到最后惱怒地將頭上的長辮子叼在嘴里,跪爬到橋上將碌碡拉過橋去。
這天一大早,我們驅車來到張須根家,他家門前,便是村中一個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正好可以用作表演的場地。想不到的是,碌碡會的人來得更早,而且早換了行頭,化了彩妝。大鼓、大鑼、鐃、水镲等家伙套一應俱全。于是,本是在年節(jié)或廟會上才露臉的“拉碌碡”,硬生生地為我們攝制組上演了。他們先是在渾厚粗獷的打擊樂伴奏下,演出了拿手的太平車。劇情講述舊時一個丫鬟陪著富家太太游春的故事。佩飾著白胡須的郭京路老漢,今年71歲,他左右搖晃的肩膀,一步一挪賣力地推車,扮作丫鬟的張須根身上套緊繩索,在最前面有節(jié)奏地舞著花扇扭動肢體,邊拉車邊觀景,忽而采花,忽而撲蝶,忽而做登山狀,忽而如履平地,將個愛美女子外出踏青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
2009年的時候,我曾觀看過常信營村太平車的表演。那時,“端坐”在轎車里的那位盤腿而坐的小腳婦人,是一位叫劉銀瑞的老人。這天,我們發(fā)現轎車里的老婦人已經換人了,一打聽,原來劉銀瑞老人已經去世了。這個消息讓攝制組唏噓不已,可見非遺保護的確已經時不我待了。
麥收時節(jié),地下能烤熟雞蛋,白花花的太陽放著刺目的光,曬得人掉層皮。幾分鐘下來,老人們的戲裝已被汗水浸透了,汗水順著臉上的彩妝往下流,在這樣炎熱的天氣里表演,真讓我們有些于心不忍。接下來,便是拉碌碡表演。為了表現過橋,郭入堂從一家蓋房的人家,抬來兩扇舊門板,門板搭在一條長凳上,劇情里的一座像模像樣的橋就這樣搭建好了。
長鞭連天響,鞭花落處驚起一團煙塵,鑼鼓聲急,似在催促拉碌碡人疾行的腳步。坐在樹蔭下的老人們,坐鼓的、打鑼的、拍水镲的默契配合,將一番一番的鑼鼓擊打得一陣緊似一陣。張須根拉著沉重的繩索,走一步退三步地將碌碡拉上門板,騰出一只手,將一團紅紅綠綠的紙花伸向一側。身后郭入堂的長鞭一聲快似一聲,就在張須根將紙花伸出的瞬間,那長鞭遙遙打來,凌空飛起的鞭子頓時抽緊了觀眾的心,鞭響處紙屑紛飛卻不傷人,真真扣人心弦。
在這場拉碌碡的表演中,張須根出盡了風頭。看他的一身俏打扮,誰都不會看出他是男兒身,他的扮相優(yōu)雅,動作細膩,眼波流轉,身姿柔美,楚楚動人。據說,有一年春節(jié),他去城里演出,就身著這身衣服,穿著繡鞋,打算如廁卻鬧出一場笑話,一位老漢上前把他攔住,妮兒,走錯了吧,這可是男廁所啊。
生活中的張須根是個心靈手巧的人,紡花織布,做鞋做襪,樣樣拿得起放得下。碌碡會里的服裝繡鞋頭飾都出自他手。有這樣的女紅活墊底,在舞臺上表演一個“秀女”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拉碌碡”的音樂為打擊樂,打擊樂渾厚粗獷的節(jié)奏與舞蹈歡快、風趣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樂舞融合,交相輝映,給觀眾以視覺和聽覺高度統(tǒng)一的美感。 碌碡拉過橋,張須根已經是汗流浹背了,他向周圍觀看的眾鄉(xiāng)親深深施了一禮,鼓樂驟停。
據張須根介紹,常信營村的碌碡會至少有170年歷史,直到抗戰(zhàn)時期,日本侵略者侵入趙縣后,這種活動才被迫停下,抗戰(zhàn)勝利后又得以恢復。平日除了過年在本村演出,也到友好村和一些廟會上出演。新中國成立后,凡有青年參軍入伍,村里用拉碌碡送行也是常有的事。問及拉碌碡的角色為何要男扮女裝時,張須根解釋說,早年婦女不肯拋頭露面,害怕被人說三道四。再說,長鞭打花也有危險,女子們膽小,所以就由男子裝扮。在常信營村,我們還聽到一段關于拉碌碡的傳說:隋煬帝昏庸奢侈,開鑿大運河后坐龍船四處游玩,妙齡女子被選來拉龍船,拉得不好就要挨鞭子。運糧的大臣為了顯示權勢也找妙齡女子拉碌碡軋糧,稍有歇息就要鞭打。隋朝滅亡后,為了警戒人們不忘暴虐奢靡的惡行,就產生了這種民間花會。樸實的民間傳說體現了民眾的價值判斷,寄托著人們對善良、仁愛、平安的美好向往。
張須根家是村里藝人們集合的地方,外出表演在這里取演出服,表演結束在這里卸妝,人們在這個院子里就像到自己家一樣。77歲的張秋子在碌碡會武場拍水镲。他對碌碡會的家底兒門兒清。據他介紹:現在的碌碡會是1994年1月份成立起來的,總共30來號人。從他記事,村里碌碡會就有四把鞭子,都很出名。如今四把鞭子走了三把,郭入堂是跟張長順學的,師傅去世都二十多年了。如今,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這個了,隨便出去打個零工,一天少說能掙個五頭六十的。遑論碌碡會沒有收入,還盡往里墊,化妝粉一套就是一百多,頭戴六百多,水镲一百八,中鑼一百六,壞了就得湊錢買。他希望碌碡會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張秋子的話道出了碌碡會所有藝人的心聲。
從張須根家出來,穿過幾排房子就是一望無際的梨園。農閑時節(jié),張須根就和村里碌碡會的人們湊在一起,到梨園里拉拉家常,說說會里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是大伙在一起跳跳唱唱,自娛自樂。74歲的郭京文也是男扮女裝,他帶頭唱了段當地的秧歌。據說,常信營當年的秧歌也十分有名。想不到的是,64歲的張平花和李換英兩位大媽也對秧歌情有獨鐘,她們站在梨樹下一個唱一個念,扭扭噠噠地演唱起來。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