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永杰,筆名杰子,字英。河北省新樂市人,生于1962年,大專學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創作中心委員,新樂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教授。1985年曾在天津美術學院進修,現正進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畫方向研究生課程班,任“清華大學美術藝術創作研究會”理事。
古人有“一生竹,半生蘭”之說。“梅、蘭、竹、菊”四君子中,畫竹最難。但陳永杰仰慕竹子的清氣、逸氣、骨氣、靈氣和率真之氣,一生酷愛畫竹。他愛竹子那獨有的:蒼翠貫四時、堅貞抱高節的本色;千枝鋼槍朝天去、萬把利劍指地來的性格;根基堅固、不懼風吹雨打、霜襲雪壓的精神;動靜適度、沉默肅然、不示資歷、表無皸裂、內無輪紀的雅風!對于以“竹、蘭、石”立足畫壇彌久愈堅的鄭板橋更是推崇備至,十分欣賞“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那幅題畫詞句。陳永杰就從鄭板橋的竹入手,反復揣摩、領悟這位名家巨擘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之深意,仔細品味其是如何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從而收到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的。在多年的自學摸索中,對照《介子園畫譜》反復臨摹,品竹、觀竹、賞竹、畫竹、養竹,力求將竹的神韻與疏朗、挺拔與俊秀、勁健與堅韌體現在作品中,滲透到靈魂深處,驗證人畫合一、畫如其人的古訓。難怪他對葉劍英元帥那首《題竹》中的“人生貴有胸中竹”感悟最深,此乃對其人品和畫風的最好注解。他以疏簡淡雅為尚,以放逸恣肆為真,傾心創作出一幅百米畫卷《墨竹》,于2003年國慶節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反響強烈。在全國教育美術評級展中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同年,加入石家莊市美術家協會。2006年香港國際藝術聯展中獲銀獎。從此,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因好成癡,逐步進入花鳥畫和山水畫創作領域。
2012年暑假時,一直自學的他參加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主攻山水花鳥畫。有幸得到書畫資深理論大家楊琪、梅墨生以及國家畫院張江舟、花鳥畫大師郭石夫等諸多名家賞識。所帶的兩部作品均以豪放、遒勁、意境高遠的風格得到了研究生導師雷子人等導師的認可。博士生導師王非教授當場在其作品上題跋:《清韻十里》。
多年的揣摩和創作,令陳永杰深悟“活墨”與“死墨”之分別所在,濃淡干濕,運用自如。他從歷代名家墨法上留心揣摩,清代石濤那“墨團團里黑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的詩句令他過目難忘,更為王維《山水訣》開篇中的“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詞句所動,他承接歷代墨法大師之志,暗中發誓一定要像石濤和尚說的那樣,“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縱觀他的山水系列作品,無一不是用大筆飽蘸了淋漓的水墨,自山腳厾筆飛墨排疊而上,一氣呵成,至山巔則以簡略的線條畫龍點睛般地勾皴出峰巒的形廓和脈理。他的畫,同是“奔放”,但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卻與別人潤得不一樣,其墨始終呈現一種新墨未干的感覺,不管是《池塘小息》中的荷葉,還是《蕉葉小景》系列,抑或《朱竹納?!?、《清風》等墨竹作品,每幅作品不管歷經多長時間,其畫面的濕潤程度皆給人一種以假亂真的視覺沖擊。
陳永杰深受鄭板橋和八大山人的影響,博采眾美后自辟蹊徑,逐步形成了干濕有度、新墨未干、墨留余香的獨特的創作風格。其作品新墨未干的這一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時人所不及,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其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使其藝術創作進入到一個自由王國。
擅長畫竹的陳永杰,對荷花也情有獨鐘,其作品多有墨荷躍然紙上。近年來,時常外出賞荷、寫生。遠則趕赴保定白洋淀觀荷、品荷;近則深入城區北邊的堽頭村荷花池讀荷、畫荷。且專揀風雨天獨窺其姿,雨悟其韻,身臨其境,天人合一,聆聽大自然的教誨。荷花的寧靜和脫俗與其內心深處特有的品性產生了共鳴,他真正愛上了荷花,且戲稱“大俗中出大雅”,自性本身也時常游離于大俗大雅之間!陳永杰將對竹荷的深層認識和品悟寄托于筆墨紙端,融合進通達豁然的人生智慧,盡情揮灑,實踐著“得失有無全無念,線墨交織皆自然”的潑墨人生!從以墨荷為主題的《荷塘秋顏》系列到《荷花鷺鷥》等諸多荷花系列作品,辛勤的耕耘換來豐盈的《秋實》收獲,方寸之間,《荷塘情趣》躍然紙上,無一不是其筆底云煙,以心造境的心靈折射!陳永杰在堅持中積累,在積累中釋放,其繪畫作品中,竹子的清高、淡雅,荷花的無染、脫俗,意蘊高遠,疏密有度,張弛有道,觀之禪意泱然,物我兩忘,無形中凈化心靈,令人不由得唱吟影響深遠的《禪境》詩句:“曠達心如月,高古若禪心。淡淡水墨處,清清有芳魂”。
澄懷觀道,大道圓通,一體運化,萬籟奏鳴,成為陳永杰終其一生藉由筆墨不懈求索的真境界。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