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名,1980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畢業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師范大學,獲碩士學位。
作品《回家》獲廊坊市迎香港回歸美展二等獎;作品《歸雁》獲廊坊市迎春畫展一等獎;作品《奶牛家園》獲河北文博系統書畫展二等獎。
藝術的糾結
藝術創作其實是人自己的一種反映,它的全部都在其中,觀念、認識、想法、性格……這些東西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融合。如同我有時想,人一生的作品就是他自己。這樣看來,作品的階段性也就是人的階段性。我和朋友開車去郊外,閑聊時談到繪畫。我就是上述想法,朋友卻覺得繪畫是件特單純的事,沒那么多功能。他就特不理解我們這些人為什么把一件這么舒服的事弄得這么糾結。他本人陽光帥氣,為人平實,生活幸福。他的畫風格寫實,技法嫻熟,過程流暢,從美院畢業后很快就被臺灣一家畫廊看中。對于他的說法,我無法換位體會。因為我從沒畫的那么順過。用另一位朋友的話來說“都是掙扎”。倒不是我有受虐傾向,只是我總覺得人能擁抱悲傷,才能真正快樂起來。我認為人都是在打擊中變強的,現實與我的想法總有如此大的距離,于是我存在。
對于這個世界,也許到死我都成熟不了了。我自己定義是說謊功能性障礙,對于繪畫來說,不真實讓我難以集中精神。我就不能做自己認為不對的事,這種執拗導致在現實中的尷尬在藝術中就是使我與那些姹紫嫣紅的炫目技法無緣。這的確是個很難解釋的事,基于“錢”是存在于普遍認知里的好東西,沒有錢的人很難證明錢不是他的追求。這是一樣的道理,活下去就意味著是否要妥協和軟弱,這對于我來說是很痛苦和迫切的。由于誠實的性格于是踏實地畫畫。若說過程中人反映現實,結果中現實反映人。那么誠實的人卻更加不擅長證明自己的誠實,就變成了一件打死也不能說的事。
藝術的肚量
我不曾見過馬蒂斯,但他的《舞蹈的人》幫我開啟了一扇奇異的門,那里面有掙脫繪畫技術的鑰匙。地球人都知道馬蒂斯和野獸派。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莫羅,其實在馬蒂斯的藝術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就是莫羅。馬蒂斯早年考學落第,是莫羅在學院旁的玻璃房子里發現并保薦了正在畫素描的馬蒂斯。莫羅曾對馬蒂斯說過,“在藝術上,你的方法越簡單,你的感覺越明顯。”正是這句話引導了馬蒂斯繪畫風格,使他能夠用簡捷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構想的一切,對他終生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斯塔夫·莫羅,崇拜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受其影響,莫羅對古典技巧和浪漫主義的熱情兼收并蓄,既有扎實的造型能力,又善于運用燦爛的色彩。莫羅的繪畫色彩光怪陸離,深沉而又閃爍,他的作品有著東方式的奢華,在技法上屬于古典主義,思想上則為浪漫主義。你若是看過莫羅的《拿著俄耳甫斯頭顱的色雷斯姑娘》、《施洗約翰的頭在顯靈》,和馬蒂斯的《綠色的線條》、《開著的窗戶》,直觀上很難想象,他們居然一脈相承!大師的氣魄,藝術的肚量!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