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秋季的一天,正在德國出差的我,看到朋友一條圖文并茂的微博,說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被稱作“歐洲最美的小鎮”,圖片中翠峰起伏,湖水清幽,依山傍水坐落著一排童話般美好的木頭住宅,在山水交接深處,一頂教堂的尖塔拔地而起——這景致簡直美得讓人心悸。于是便帶著好奇收拾行裝,立即趕往那里一探究竟。
哈爾施塔特小鎮的周圍不乏美麗的小鎮,一路上,美景不斷。比如和慕尼黑毗鄰的奧地利小城薩爾茨堡。拋開城市本身燦爛的人文歷史不提,小城周邊的自然風光更是秀美無比,月亮湖、國王湖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湖泊被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環抱,放眼所及全是綠蔭、鮮花和山影,隨處都是美景。
從慕尼黑到月亮湖,一路上約3小時的車程。德國和奧地利秋季寒冷,這個季節山上已經是層林盡染。秋陽燦爛,照在路邊遠處的樹木上,或殷紅如血,或璨然若金,越發炫人耳目。一位德國朋友——瓊斯開車帶我前往。一路閑聲笑語,只覺得窗外的濃麗色彩像潑墨似的直澆到人的眼里來,美得讓人目眩神迷,讓普通的拉家常言語也變得色彩豐富,令人身心愉悅。車子沿著高高低低的山路不停爬坡下坡,不記得遇到過多少個風姿綽約的小湖,不記得停下來多少次貪心地想將美景盡收鏡頭。終于,來到了這個寧靜的湖畔小鎮。
眼前一彎碧湖,清澈見底且寧靜無波;幾座高峰,拔地而起,青翠巍峨;而就在這險峰平湖之間,鑲花邊似的坐落著一排民居,清一色的木頭屋子,依山傍湖而建。整個畫面如此平和美好,以至于我們異口同聲地喊出來:“停!在這兒坐坐吧!”
正是下午3點左右,午后的陽光被高山遮擋了一半,余下的也怕來不及,更加慷慨地灑落在人們身上。湖邊有幾張破舊但干凈的木頭長椅,已經有人捷足先登,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婦。個子嬌小的老太太可能腿腳不方便,走累了倚在椅子上,老先生從背包里拿出一塊絨毯,打開,仔細地蓋在她的膝蓋上。
兩棵高大的椴樹相伴立在水邊,原本亭亭如蓋的樹冠已然稀疏,明黃的葉子無風自落,墜落時好似帶出嘆息的聲音。天地之間如此寂靜,偶爾有翠鳥掠過湖面,遠處有鳥鳴的聲音——當然不是凄厲喧鬧的湖鷗,這地方,就該只有翠鳥之類的佳禽。
在湖邊傻坐了半天,曬太陽,拍風景,瓊斯根本沒有想走的意思。在這樣與世隔絕的仙境里,時光仿佛成了最不重要的東西。老夫婦倆先起身的時候,問了一句:你們是第一次來這里吧?鎮上有個咖啡館,自制的點心和咖啡很棒,可以去嘗嘗。
瓊斯并未依言前往,而是帶我在湖邊的一處木桌椅旁坐下來,打開她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手提箱子,里面滿滿當當的全是各種刀叉勺子,居然還能放下兩只透明的高腳玻璃杯。陪她喝了一瓶紅酒,瓊斯很快樂但仍不盡興。于是我們順著唯一一條小路走入小鎮,沿街都是一排排臨湖而建的木屋民宅,與中國的江南民居頗有幾分神似。居民家里的房屋形狀、色彩都表現出不同于別家的風格。
由于處于湖邊,每戶人家還在臨岸的水中建有木船屋,專門停靠自家小木船或游艇,作為交通工具。時不時看到各種各樣的木頭路標,上面寫著路的名稱。一家飯店在外墻裝飾著木頭做的魚頭,告訴游人千萬別錯過美味。
這里的居民似乎都非常喜歡“木藝”,房子是木頭做的,家具是木頭的,家里的裝飾品也有好多是木頭做的。木頭在他們的手中,都變成了非同凡響的藝術品。當然,他們的“心靈手巧”并不都體現在木頭上。透過一戶人家開著的木門,我們看到他們自制的各種手工藝品:麻線編的裝飾品、陶制品……當然,最多也最出名的,當屬木雕。其實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木雕并不特別,但這樣一個幾乎全由木頭做成的“小鎮”,還是別具特色。幾經端詳,我買下一個木雕的吟唱天使,雕工原始樸拙,除了身上長袍的白色和頭發的淡金,再沒有別的加工。
坐在那家臨湖的咖啡館里喝著熱氣騰騰、香濃柔滑的咖啡,遙望黃昏的湖上泛起輕煙,暮色四合的時候,鎮上家家戶戶都陸續亮起燈火,溫暖、平淡,卻讓人心里踏實。非常想留下住一晚,但瓊斯明天上午必須登上回法國的飛機。得知我們要趕夜路回慕尼黑,大胡子老板拿出紙筆在地圖上再三勾畫出最近的一條路線,還特別從儲藏間里拿出一個應急燈送給我們,說怕萬一路上用得著。我們在這里多年,已經習慣了農家小鎮人的淳樸熱情,另一位同行者感動得念叨了一路。
這樣一段平淡旅途,如今回想起來卻平添一份暖意和感慨。這個號稱“世界上最美的小鎮”,這個位于阿爾卑斯山和哈爾施塔特湖之間的寧靜小鎮,就像文人墨客筆下生長在世外桃源的蘭花一樣,散發著一種能讓人無端靜下心來的氣質。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