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海報漸成收藏新寵
近來,老電影海報漸成收藏新寵,藏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這些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老海報常能喚起他們難忘的青春記憶。藏友陳先生表示,每每看到海報上那些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照片,他都會想起很多。
電影海報收藏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拍賣領域。電影公司或電影制片廠印制的正規電影海報更有收藏價值,尤其是那些主題重大、當時引起廣泛社會影響的、藝術風格明顯的老海報,更有升值空間。按年代,老電影海報可分為民國時期海報、建國初期紅色經典海報、建國初期進口外國影片海報以及“文革”時期海報。其中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最為珍貴,很少現身市場。
國內版畫市場受冷落
這些年一直密切關注版畫市場的廣州藝術家簡仁山介紹,在所有藝術門類里邊,版畫是為數不多能夠兼具學術性、裝飾性和現代藝術感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一些剛入門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其門檻低、投入少,不管是從個人收藏,還是從投資的目的來看,都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由于國內藏家對版畫的認知普遍只停留在插圖和裝飾畫的狹隘層面,并沒有深入體悟和接受這一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獨特內涵,導致版畫市場在國內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國書畫、油畫和當代藝術等其它版塊,其活躍程度甚至不如篆刻印章、瓷版畫、文房四寶等一些收藏界公認的“小盤股”。
與國內不溫不火的市場表現相比,版畫在國際藝術市場的活躍表現,從來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一個藝術版塊。2014年5月紐約蘇富比舉辦的版畫春季拍賣會上,總成交957.76萬美元,而此前該拍賣行對所有上拍版畫作品的最低總估價是760萬美元,最終成交結果表明,今春版畫的市場表現是比較理想的。
近10年來,版畫在國內拍賣市場的亮相雖然也很頻繁,但多數夾雜在書畫或油畫等其它藝術門類里邊混合上拍。從實際成交結果來看,嘉德拍賣公司作過一個統計,發現從2004年至今,該公司進行的版畫拍賣,規模和價格均有上漲,但總體水平與書畫等其它板塊相比仍是天差地別。
不過,盡管版畫市場的行情不溫不火,但對于一些中小型拍賣公司來說,這些年并沒有放棄對這一“冷門”板塊的探索。北京榮寶即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連續多年堅持推出版畫專場的公司,江西的金石軒2014年春拍也首次推出版畫專場。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版畫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的關注并不少,目前在國內市場上雖然還處于價值洼地,但是可挖掘的空間也很大,尤其是在整個藝術品市場深刻回調的大背景下,版畫的投資門檻和風險相對較低,給買家的升值預期則比較高,所以,未來很可能會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一匹黑馬。
“目前能夠理解到版畫藝術價值的藏家群體,普遍有著比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品鑒能力。面對行業的不斷調整和洗牌,版畫藝術家們,只要能夠找準自己的目標群體,在未來的藝術品市場中肯定不會一直寂寞。”在今年的十二屆全國美展廣東省展上,廣州畫家陳怡寧因一幅版畫作品《掌上流淌的金色時光——漁歌唱晚》榮獲優秀獎,引來多位藏家關注。在陳怡寧看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國內的藝術市場在進步,藏家也在進步,“市場不缺少買家,而缺少的是能夠一瞬間把人們抓住的好作品。”
彩色寶石異軍突起
“2009年中國珠寶行業總零售額不過900億元,至2012年便突破了4500億元,在經濟發展放緩的2013年依然保持著4700億元的高水平。”在由保利拍賣主辦的珠寶藝術尚品沙龍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副院長郭穎透露。
郭穎介紹說,近年來,珠寶市場最大的形勢就是多元化趨勢明顯,其表現主要在于彩寶市場的異軍突起。過去,人們只認黃金,2009年前后,大家開始認可珠寶,但主要的購買品類集中在鉆石和以翡翠為首的玉石上。“近兩年,紅寶石、黃寶石、藍寶石、綠寶石,乃至坦桑石、碧璽,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南紅瑪瑙、戰國紅瑪瑙等,都開始受到追捧。”郭穎認為,這些小品種寶石的方興未艾正是中國珠寶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國際彩寶市場已經十分成熟,國內彩寶市場則剛剛起步。然而,國人的購買力是不可小覷的,因此中國對國際市場有著強力的推動、促進作用。我對中國的彩寶市場非常看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彩寶價格還會一路走高。”
保利拍賣珠寶鐘表尚品部總經理王婷對此表示認同,“通過對之前三年的市場進行分析,我認為至少在5年內,彩色寶石會繼續升溫。”除了中國購買力注入國際市場帶來的熱力以外,王婷認為,這還與彩寶本身數量稀少的特性有直接關系。“彩色寶石,特別是能夠挑選上拍的彩寶,數量不多。許多拍品,我們都是花幾年時間挖掘出來的。”
針對“哪一類彩寶最具漲幅上的可能性”這一問題,王婷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最看好藍寶石、彩藍寶石。這是由于藍寶石精品量不大,但也沒有到極為稀缺。因此,它不會發生跳躍性看漲,但在未來10年內的漲勢最具穩定性。同時,由于門檻不是特別高,對于初級乃至中級的愛好者來說具有親和力。”
稀缺的古瓷片
長期被藏主忽視、“不待見”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變,其價值到底何在?
古瓷片的優點在于,它們“出土”后幾乎沒贗品,除非這瓷片所屬的瓷器當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時間久遠也成了文物。古瓷片有傳世完整器所不具備的優勢:凡歷史上生產過的瓷器,都會因最終破碎而產生瓷片,而傳世完整瓷器因為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鎮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窯瓷片。因當時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發現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發色,仍發現很多迄今為止,世人所從未見過的東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藝早已失傳。如以往一直認為孔雀綠釉制品以明宣德朝為早,近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遺址中發現了基本可復原的元代孔雀綠地青花研盒等古殘片,證實了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綠釉玉壺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斷確實可信。
古瓷片有作為歷史“標本”的意義。初學者拾撿不同年代、窯口、圖案紋飾等的古瓷片,通過觀察、對比,再結合《中國陶瓷》等理論書籍,學習瓷器鑒定長進就會很快。一些資深瓷器藏家,多年來也是“瓷片不離手”。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來的一個“命運轉機”,不僅是收藏群體擴大而帶來的標本之需,更在于它因為精致小巧,蘊含貨真價實的文化價值,從而被制成時尚的“工藝品”。
近一兩年,筆者在長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開始更多地發現此類古瓷片“工藝品”的顯現。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窯或龍泉窯等,瓷片按原來“出土”的模樣見售;明清有文字、圖案的青花粉彩或單色釉的瓶底碗底盤底,被打磨后售賣;一些人物、山水、花鳥的瓷片,盡可能地“擷取”完整圖案而制成掛件、飾品;碩大的殘件被鑲框做成更大的上墻懸掛“工藝品”。古瓷片獲得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