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琳 李文華
摘 要:文章結合歐洲創新記分板的經驗,以《中國統計年鑒》和其他數據源構建了我國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及高校的公共創新記分板,旨在全面評價我國公共創新活動的業績,比較各個創新活動維度的業績差異,分析其業績的發展趨勢,為學術研究,制定公共創新支持政策以及政策執行效果評估提供指標。此外,還將公共創新記分板的評價結果作為單一的創新指標,分析公共創新與廣泛的社會經濟、能源與環境指標的相關關系,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結論和發現,最后給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研究機構;高校;創新記分板;創新效率
1 引言
2006年“歐洲創新記分板”(EIS 2006)——技術報告曾經專門討論過“公共資助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指標,并給出了一組2004年美國100所頂尖研究型大學中的96所大學和歐洲大學公共研究商業化指標數據[5]。該指標以公共研究部門的經費使用效率的形式給出,但是由于歐盟諸國指標數據可用性問題,該類指標并未被2006年及以后的“歐洲記分板”(EIS)所采用。本文結合歐洲創新記分板的經驗,以《中國統計年鑒》為主要數據源構建我國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及高校的公共創新記分板,旨在全面評價我國公共創新活動的業績,比較R&D人員與經費、人員效率、經費使用效率創新活動維度的業績差異,分析其業績的發展趨勢,為學術研究,制定公共創新支持政策以及政策執行效果評估提供指標。此外,還將公共創新記分板的評價結果作為單一的創新指標,分析公共創新與廣泛的社會經濟、能源與環境指標的相關關系,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結論和發現,最后給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啟示。
2 指標與指標業績
研究與開發機構及高校公共創新記分板劃分為三個維度,或者主題,即R&D創新活動的投入、人員效率、經費使用效率,各維度指標及指標業績,如表2-1,圖2-1、2-2、2-3所示。
公共研究機構經費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人員全時當量投入占全國的百分比指標旨在測算公共R&D創新活動的經費及人員投入指標業績。表2-1顯示:公共R&D創新活動經費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指標相對業績逐年增加,2006-2008年前三年與2009-2011年近三年指標相對業績分別為0.999、1.126,增加了12.67%;公共R&D創新活動人員全時當量投入占全國的百分比指標相對業績逐年下降,2006-2008年與2009-2011年前后三年指標相對業績分別為0.960、0.748,下降了22.07%,這可能是由于其他部門人員投入增加的原因所致。
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支出、人員全時當量R&D(課題)項目數、發表科技論文數、國外發表科技論文數、出版科技著作種數、申請專利授權數、申請發明專利授權指標旨在測算與R&D活動有關人員的效率。2006-2011年,在7項指標中除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出版科技著作指標相對業績指標呈逐年下降趨勢之外,其他指標均呈逐年增加趨勢。其中,7項指標2006-2008年與2009-2011年前后三年指標相對業績分別為:1.051、1.008、0.990、1.057、0.979、1.094、1.070和1.559、1.204、1.003、1.492、0.910、2.318、2.087。7項指標分別增長:48.33%、19.49%、1.31%、41.07%、-7.11%、111.95%、95.18%,其中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申請專利授權、申請發明專利授權兩個指標的相對業績增長最快,分別為111.95%、95.18%;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出版科技著作指標相對業績出現負增長,為-7.11%。
圖2-1 公共R&D創新活動的人員及經費投入
指標相對業績發展趨勢
圖2-2 公共R&D創新活動的人員效率指標相對業績發展趨勢
單位R&D經費支出R&D(課題)項目、發表科技論文數、國外發表科技論文數、出版科技著作種數、申請專利授權數、申請發明專利授權指標旨在測算與R&D活動有關經費的使用效率。2006-2011年,在6項指標中除單位R&D經費支出申請專利授權數、申請發明專利授權兩項指標呈逐年增長趨勢之外,其他指標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6項指標2006-2008年與2009-2011年前后三年指標相對業績分別為:1.146、1.130、1.194、1.120、1.232、1.209和、0.919、0.771、1.137、0.704、1.746、1.582。7項指標分別增長:-19.79%、-31.75%、-4.82%、-37.14%、41.69%、30.83%,其中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申請專利授權、申請發明專利授權兩個指標的相對業績增長最快,分別為41.69%、30.83%;單位R&D經費支出出版科技著作、發表科技論文兩項指標下降最快,為-37.14%和-31.75%。
圖2-3 公共R&D創新活動的經費使用效率指標相對業績發展趨勢
表2-1 2006-2011年公共R&D創新活動指標及指標相對業績
3 公共創新記分板方法
3.1 指標的無量綱化
目前,創新評價指標無量綱化大體有5種可用的方法,每種無量綱方法對所評價的結果均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2]。然而,這5種無量綱方法均適合處理間隔水平數據(interval level data),即適合不同評價對象的指標數據,不太適合單一評價對象的時間序列數據,也不方便評價指標隨年份的擴充以及評價工作隨年份的延續。因此,本創新記分板的無量綱化采用定基指數法。同時考慮到指標數據隨時間的波動性,基數采用可用指標數據最初兩年指標數據的評價值。然后,依次逐年計算各指標數據與基數的相對值,并作為該指標的定基指數。
3.2 指標的權重
2002年的“歐洲創新記分板”(EIS)技術報告之五[2]對指標的權重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并指出:“在某個綜合指數計算中如何賦予指標權重本質上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除非擁有某種要測算潛在的、深層次現象的某種測算。在此情況之下,指標與深層現象的測算都是獨立變量,運用某種回歸分析,其回歸系數即作為權重。如此做法,則改變了評價的初衷”。很顯然,由于要評價的創新業績事先是未知的。因此,不能利用某種回歸分析確定各個指標的客觀權重。應當指出,在創新綜合指數事先未知的情況下,不可能存在客觀的指標權重值。有關創新業績評價研究,除一項研究之外,絕大多數研究賦予每個指標以等權重,或者簡單地賦予某個主觀權重值[3]。再者,對涉及不同排序的評價,指標的權重可能影響評價對象的排序,而對于不涉及排序的評價,指標的權重可能不是太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某種統一尺度下評價的結果和評價結果反映評價現象的可辨識性。為了簡單起見采用等權重。
3.3 指數與指數增長計算方法
公共創新板記分的公共創新指數PEII計算,如3-1式所示。
(3-1)
式中:PEIIt為第t年公共創新指數,N為維度數,對于公共創新記分板N為3;Iit、wit分別第j個維度,第i個指標,第t年的定基指數和權重值;m為第j個維度內指標數據為可用的指標個數。由于每年指標數據的可用性可能是不同的,因此m是可變的,隨著每年指標數據的可用的個數變動。
創新指數發展趨勢,或者增長趨勢有三種計算方法,一是由指標的增長匯總創新總指數增長,二是由各指標模塊的指數增長匯總創新總指數增長,三是直接由創新總指數計算增長。三種計算方法所獲得的結果之間肯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為了簡化計算,本創新記分板采用了一種折中的方法,即第二種方法,如3-2式所示:
(3-2)
式中:INCt為第t年總指數的增長率;INIjt為第j個指標模塊,第t年的指數;N為指標模塊的個數。
4 公共創新記分板的結果與主要發現
公共研究部門創新記分板創新總指數與各維度業績對創新總指數的貢獻率,創新指數增長趨勢,如表4-1、4-2、4-3,圖4-1、4-2、4-3所示。
圖4-1 公共創新記分板各維度及總指數發展趨勢
表4-1 公共創新記分板各維度指數與總指數
表4-1、4-2、4-3,圖4-1、4-2、4-3顯示:2006-2011年,公共創新總指數、R&D創新活動人員效率維度指數呈增長趨勢,近三年相比前三年分別增長了12.66%,45.86%,但是R&D創新活動投入、經費使用效率維度指數呈下降趨勢,近三年相比前三年分別下降了4.35%,2.45%。
2006-2011年,R&D創新活動人員效率維度業績對創新總指數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近三年相比前三年分別增長了24.22%,但是R&D創新活動投入、經費使用效率維度業績對創新總指數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近三年相比前三年分別下降了12.37%,11.06%。
R&D創新活動投入維度指數,除2009年為正增長之外,其它年份均為負增長,近三年平均增長率位-1.32%;人員效率維度指數均為正增長近三年平均增長率位14.72%;經費使用效率維度指數,除2011年為正增長之外,其它年份均為負增長,近三年平均增長率位2.59%;創新總指數,除2007年為負增長之外,其它年份均為正增長,近三年平均增長率位6.15%。
綜上所述:2006-2011年,我國公共研究機構的人員投入不足,但人員效率較高;R&D研究經費逐年增加,但是經費的使用效率總體呈下降趨勢;R&D活動投入維度和經費使用效率維度對創新總指數的貢獻率下降了12.37%和11.06%,創新總指數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人員效率的增長,近三年人員效率維度指數平均增長率為14.72%。從單項指標來看專利及發明專利授權指標業績增長都非常迅速,但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出版科技著作出版種數,單位R&D經費支出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出版種數指標均出現較大的負增長。
5 公共創新指數與發展社會民生指數相關關系分析發現
2012年,中國統計學會公布了《2011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報告》[4],該報告提供了2000-2011年我國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DLI)。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大方面,共42項指標。但是,報告只提供了各省總的DLI,未提供全國總指數和分項指數。本文采用各地區生產總值進行加權匯總全國總指數,以此研究創新與國家發展與民生的關系。
此外,2011年12月,國家統計局科研所公布了《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5],該報告提供了2000-201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也可以視為某種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指數。本文也研究創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程度指數的關系。主要創新指數與兩個經濟發展與民生綜合指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如表5-1所示。
表5-1表明:公共創新總指數與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以及其分項進程均呈強的正相關,并且相關系數均在0.84以上。這至少說明:公共創新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民生的改進,以及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另外,鑒于社會和諧、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與創新指數之間的強相關,至少也可以說明,社會公正、公平可以促進創新,這與歐洲創新記分板EIS所得到的結論是完全一致的[6],但是社會公平、公正對創新業績的影響機理尚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6 創新指數與社會經濟能源環境單項指標的相關關系研究發現
為了進一步研究公共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及環境的關系,本文進一步研究分析公共創新指數與社會經濟、能源消耗及環境單項指標的相關關系。此研究的目的不要建立某種定量關系,而是要探究公共創新業績與社會經濟、能源消耗及環境指標的相互關系,如相關系數表6-1所示。
表6-1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與主要創新指數之間的相關系數
表6-1顯示:公共R&D活動創新指數除與規模以上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呈中等偏下強度的正相關之外,與其它國民經濟宏觀指標呈正的強相關,這說明公共R&D創新活動有利于經濟發展。
公共R&D活動創新指數除與城鎮登記失業率近似無關以及與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指標呈弱的負相關之外,與其它社會指標均呈強相關,這說明公共R&D創新活動業績有助于增加社會福利。值得注意的是公共R&D活動創新總指數與城市化率呈正的強相關;與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呈強的正相關;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水平呈正相關;與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呈強的負相關、社會保障水平呈強的正相關;與以移動電話為代表的創新性新產品消費以及以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的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指標呈強的正相關,這說明適當的城市化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水平、收入公平水平,恰當的社會保障水平、對創新產品或者服務需求水平有助于創新。
公共R&D活動創新指數除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呈正相關之外,與其它能源消耗及主要環境指標均呈負相關,其中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標呈強的負相關,與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指標呈弱的負相關,這說明總體上公共R&D創新活動有助于節能減排。應當注意到,公共R&D創新活動業績與某些社會經濟指標是真的相關,還是由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各項社會經濟指標持續增長與改善巧合還需要進一步進行包括機理和實證的研究分析。
7 主要政策啟示與進一步的研究
7.1 鑒于公共創新的人員效率構成逐年增長,經費使用效率構成逐年下降,這或許是由于研究課題所需經費逐年增加所致,但是還應當采取措施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
7.2 鑒于專利及發明專利授權指標業績增長都非常迅速,但單位R&D人員全時當量出版科技著作出版種數,單位R&D經費支出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出版種數指標均出現較大的負增長。這說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是有效的應當繼續實施該戰略,另外還有采取措施鼓勵科技論文和科技著作的出版。
7.3 鑒于創新與我國發展與民生指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呈強的正相關,應當進一步堅持依靠創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節能減排,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思路。
7.4 鑒于創新與社會保障事業,社會公平呈正相關,加快建立適當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則有利于創新業。
7.5 鑒于創新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呈強的正相關,與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呈負相關。因此,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有利于創新業績的提高。
7.6 鑒于創新與城市化率呈正的強相關,因此適當加快城市進程,則有利于提升創新業績。
本研究得到許多對進一步研究有價值的線索,比如創新與社會公平公正的關系,創新與經濟開放的關系、創新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等等都值得進一步實證研究。同時建議加強服務業創新統計,在全國性的經濟普查和服務業普查中適當增加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的普查內容,在適當的時間開展我國不僅僅限于R&D資源的創新普查工作,以便于全面掌握我國各類組織機構的創新狀況。
參考文獻
[1]Anthony Arundel and Hugo Hollanders.2006 Trend Chart Methodology Report Search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Missing”indicators of innovation. MERIT -Maastricht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06.
[2]Anthony Arundel,Catalina Bordoy, Hugo Hollander.2002 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Technical Paper No6-Methodology Report.European Commission.,2002.
[3]European Commission,Enterprise Directorate-General.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Technical Paper No 1-Indicators and Definitions. November 11,2003.
[4]中國統計學會:2011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報告[R].http://www.stats.gov.cn.
[5]國家統計局科研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R].http://www.stats.gov.cn.2011.
[6]Hugo Hollanders and Anthony Arundel.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INNO-Metrics Thematic Paper.MERIT.Decem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