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摘 ? ?要: 語文課堂真實反映了師生的教學場景,有不可預測的意外性,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并即時納入臨場設計中,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 語文教學 ? ?課堂意外 ? ?化解策略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知識的學習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將真實地反映師生在課堂上的情景。因此,它有瑕疵,有你未曾預料的事情,你會發現他和你預想的不一樣甚至相矛盾。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并即時納入臨場設計中,巧妙滲透于教學活動中。這樣,教案、教學必將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
一、學習的主題可以在生成中適時“替換”
如教學蘇教版《識字1》時,我出示課件,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把看到的說一說,并相機出示有關詞語。一切都像原先規劃的那樣推進,我感到很滿意。突然,“老師,我覺得第一排的第一個詞語春天用得不恰當。”愛插嘴的陸天把手伸得高高的,脫口而出。班上嘩然,頓時好幾只手舉起。
生1:第二排寫的是春天的植物,第三排寫的是春天的動物,第四排寫的是春天的花,而第一排不知道寫的是什么?
生2:其實識字1都是寫的是春天的詞語,“春天”這一詞語范圍大,放在第一排不合適。
生3:老師,如果把它換一個詞就好了,但也要寫春天的,而且必須與“風”、“雨”有關。
出人意料的問題,打亂了原本正常的教學步驟。憑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應變能力,我對學生大力表揚,隨即調整設計,把原先的“品讀”改為“換詞”,這下教室里更熱鬧了:
生1:可換“春日”。
生2:“春雷”。
生3:“春光”。
生5:這樣換上去很協調,可以把“春天”一詞寫在最上面。
當有學生說“春雪”時,其他學生反對:“雪是冬天的象征。”“雖然春天也有雪,但用在這里不恰當。”
這樣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便領會了“春天”這個詞的意思。
二、教學的過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
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會質疑,會產生分歧,會展開激烈的討論,這就要求我們耐心傾聽學生,并發現他們疑惑的問題、分歧的誤區、意識的新意,這些也許打斷了教學,影響了節奏,但許多不曾想到的精彩會發生。
比如我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一課關于潑水的情景時,所有學生都投入其中想象自己和傣族人一起潑水的歡樂場面,突然出現了一個不協調的聲音:“老師,現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干旱,就連明星們的冰桶行動都遭到別人的抨擊,怎么傣族人還不知道要好好珍惜水資源呢?”課堂氣氛一下子凝重了,不一會兒大家七嘴八舌。我先是一愣,但馬上平靜下來,表揚學生知識面廣,關心國事,是愛國的好孩子,并邀請他讀課文,大家一起思考:傣族人民為什么要潑水呢?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他們靜靜思考立刻分組討論,終于明白潑水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刻的意義,是人與人的相互祝福,就像過年時大家見面一定會彼此祝福。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又解決了學生的疑惑,時間雖長,并打亂了整個教學,教學任務也沒有完成,但及時改變了教學“節奏”,讓學生收獲更多。
三、環節的推進可以在生成中隨機“調整”
學生欣賞課件(水鄉人的幸福生活畫面),大多發出贊嘆聲,有一位學生說:“老師,這畫面(很多掛著紅絲綢,紅燈籠的船連在一起,岸上有很多的人在觀看)是水鄉人在結婚嗎?”
學生這一問,把我一驚,學生的這一問題能夠為我所用嗎?經過幾秒鐘的時間思索,我認為這一資源可以為我所用。我讓學生展開討論,“船結婚”是水鄉所特有的,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可不能錯過。
生:我覺得不是結婚,結婚一般是開著很多輛汽車,怎么會用船呢?
(班內又有幾只小手高舉)
生:我反對他的意見,這船可能是結婚的船隊,結婚不一定都開著汽車,也有可能坐船。
生:坐船結婚,也是結婚的一種方式。我也認為這是結婚的船隊。
(許多學生聽了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也微笑著表示同意。)
師:小朋友們說得多好呀!這就是水鄉人幸福的生活啊!
師:是的,這是結婚的一種方式,那高原,塞北的人有這種結婚方式嗎?
生:沒有。
師:只有哪兒人才有這種浪漫的結婚方式呢?
生:水鄉人。
師:是的,這是水鄉人所特有的!此時,你想對水鄉人的生活說些什么呢?
生:好浪漫呀!
生:多幸福呀!
生:我為自己是一名水鄉人而驕傲!……
這一學習活動的設計重在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唱咱水鄉新生活”,如何把這一抽象的、學生不易講清的抽象語言變得具體、形象,讓學生有話可說呢?就我的這個片段來講,我認為預期的目標實現了,而且在原來目標的基礎上有了補充,有了升華。根據課件的畫面內容進行了前后的審視比較,進而對理解水鄉人幸福生活的兩幅畫面:“赤腳騎車挑魚”和“坐船結婚”提出了質疑。于是我便充分運用剛生成的這一課堂資源,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討論,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各自觀點的陳述,教師適當地引領,學生更深刻地走進文本,走進教材,突破難點,更賦予文本新的生命、新的內容、新的“內涵”——水鄉人幸福、快樂的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有老師充滿智慧和激情,課堂才將充滿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挑戰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