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芬
摘 ? ?要: 一些同學經過長假后在開學前表現的各種身心不適被稱為“開學綜合征”。出現“開學綜合征”的原因很多,學生假期不規律的生活,如過度睡覺、過度游玩、過度看電視等,都有可能導致開學適應障礙。計算機與網絡的開發與使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本文主要在新媒體視野下對學生“開學綜合征”的成因分析與應對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 新媒體 ? ?開學綜合征 ? ?中小學生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已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走出,進入工業化社會,機械化的生產,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網絡的運用與普及,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生產力,豐富了文化,也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20世紀40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80年代,日出而作日落看電視;00年代,日出工作用網絡,日落休息用網絡。技術革命催生新媒體,隨著網絡、3G和4G手機、觸摸媒體的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增加,學習、休閑娛樂、購物,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正對人們的心理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未成年人學習新媒體的速度快,自制力有限,研究顯示,一些學生節假日長期沉浸于新媒體上網或玩游戲。學生長時間上網,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信息化社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再局限于課本,要求學生高效、全面地了解相關知識,一些作業的完成需要借助網絡的搜索功能。此外,迫于人際交往的需要,網絡新詞匯頻出,如果長時間不上網,新詞匯不理解,新消息不知道,則與同學共同話題缺少。網絡內容日益豐富,購物觀影、交友、游戲、知識搜索等,讓網絡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好伙伴。
學生打開電腦的出發點也許為了查找資料,但進入后,可能不自覺地開始瀏覽花邊新聞、看同學QQ空間與微博信息,或被彈出來的某些購物信息吸引。網絡信息龐雜,24小時不間斷,很多成年人尚且無法自制,對于身心不成熟、獵奇心強的學生,更是巨大的考驗。在平日上學期間,由于學校老師和家長監管,加上沉重的課業負擔,學生無暇關注網絡。然而,暑假、寒假長時間不在校,學生自我管理的時間增多,很多學生在放假無壓的情況下,高頻使用網絡的情況普遍。據2014年半島都市報調查顯示,由于網絡越來越普及,上網開始呈現低齡化。三成小學生暑假天天上網,四成初中生暑假天天上網,八成以上大學生暑假天天上網,大、中、小學生上網的目的最多的是玩游戲和聊天。學生假期新媒體的長時間錯誤使用,不僅會損害視力、頸椎等身體健康,還會損害心理健康,導致失眠、嗜睡、食欲缺乏、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這種經過長假后在開學前表現的各種身心不適被稱為“開學綜合征”。
一、新媒體下的“宅一族”于假期對網絡產生心理依賴
新媒體讓隨時隨地上網成為可能,當今一部普通智能廉價手機即可上網。暑假,一些同學長時間上網后會產生心理依賴。開學后不能上網,而不良習慣已經養成,在心理慣性的作用下,一些同學出現身心不適,表現為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體能下降、思維遲緩等。這種因為過度使用網絡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現象稱為網絡成癮。
二、新媒體下的“夜貓族”披星戴月上網,打亂生物鐘
數字技術、3G手機等新媒體技術催生了更多的夜貓族,網絡工作24小時不間斷,內容五花八門,如百科知識、電影電視、購物時尚、游戲和花邊新聞等,一些同學長時間上網,影響了睡眠。尤其手機平臺網絡開通,一些同學上床后繼續看電影、用QQ聊天,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黑白顛倒,生物鐘與正常的生活學習時刻表相悖,因此開學不適應。
三、新媒體下的“低頭族”對頸椎、視力等身體造成的傷害
如今在地鐵、公交車里那些都作“低頭看屏幕”狀,通過盯住屏幕把零碎的時間填滿的人,被稱為“低頭族”,這種看似時尚個性的生活模式被許多學生效仿。長時間低頭,容易造成頸肩部肌肉僵硬、痙攣,甚至可能導致頸椎曲度變直、頸椎間盤突出,嚴重的會使頸椎關節發生錯位,患上腕管綜合征、腱鞘炎,引發白內障等。低頭族本質上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害身體健康,甚至因為長時間沉溺于虛擬世界,導致缺乏與親人朋友的面對面交流,情感冷漠。
四、新媒體中的不良信息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新媒體技術更新速度快,日新月異,相關的法律產生滯后、制度不完善,一些網絡信息與學校“真善美”的正面引導矛盾,身心尚不成熟、好奇心強又缺乏辨別能力的中小學生容易信以為真,進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甚至可能產生過激行為。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期望。新媒體作為一種新技術,青少年運用掌握新媒體是必要的,但學校、家長應該正確引導,社會各界如何規范新媒體,創造健康有序的網絡育人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使學生不因假期誤用新媒體而產生開學綜合征,促進學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首先,學校要加強新媒體使用的宣傳教育。學校加強“科學使用新媒體”的科普宣傳,尤其是錯誤使用新媒體的危害。以圖片展板或校藝術節上的微小品形式展示;或以班級為單位,建立新媒體使用監督小組,完善監督機制。通過班級QQ群,發動班干或同學的群內監督,展示本班同學豐富假期生活的圖片,假期作業完成情況的中期匯報,影響學生的假期生活選擇。
其次,家長要注重假期對學生的監督,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部分家長不能以身作則,下班后長時間上網、玩游戲,讓子女感覺親情冷漠,借助網絡尋找情感寄托或效仿家長,這就起到負面的榜樣示范作用。因此,家長要身正為范,豐富業余生活,通過積極健康的情趣感染孩子,與子女一起擬定科學假期安排和作息時間表并嚴格落實。
再次,國家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一些網絡違紀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商家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注意“綠色技術開發”,對不健康信息的屏蔽與管控,營造健康文明的新媒體空間。
最后,學生要學會理性與自制,文明科學使用新媒體。學生要明確學習的意義,學會自主學習;科學全面認識網絡,學會辨真偽,健康使用網絡,避免不良的網絡信息,克服消極片面的偽新聞毒害,不聽不看不信,增強自制力,鍛煉意志力,豐富文化生活,提高自己品德與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借助網絡搜索有價值的信息,學習充電,做新媒體的主人,而不是妻奴,嚴格作息時間表。
對于部分已出現開學身心不適的同學,要注意及時調整作息,制定合理的新學期的奮斗目標,加強與同學的溝通交流,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嚴重的要及時尋求家長、學校或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家長和教師要關心鼓勵,增強學生自信,指出背后成因,幫助學生明了問題,克服弱點,擁有自信自強的人生。
“開學綜合征”的成因很多,新媒體因素不容忽視,重在預防,防治結合。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學校要加強教育宣傳,社會各界要注意規范引導,家庭教育要盡職盡責,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科學合理安排假期生活,正確使用新媒體,克服其消極影響,從而在快樂中學習,在健康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建輝.“開學綜合征”的應對策略[J].學苑教育,2012,7.
[2]盧耀武.如何面對和正確解決開學綜合征[J].理論廣角,2011,7.
[3]程藝.試論網絡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J].視聽縱橫,2010,1.
[4]李珍珍.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J].學術探討,2011,6.
[5]王慧.“開學綜合征”及對策探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