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尤釗
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如何通過科技公共引領和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成為新時期我國科技發展模式和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該文在分析我國東中西地區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試探性地提出政策建議,從而為區域間科技、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基本科技公共服務 ?東中西協調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241-02
1 發展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在帶來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率先發展的同時,形成了與中西部地區在知識、科技創新方面差距擴大的趨勢?!吨袊鴦撔抡哐芯繄蟾妗分赋觯骸皬膰覄撔麦w系效率的角度看,當前的區域研發模式和創新活動并不是最優,在知識生產者和潛在用戶之間存在‘物理分割,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建立?!盵1] 21世紀以來,中西部在迎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與東部地區在科技、知識發展上的差距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經濟增長最快的廣東省比增長最慢的青海省的科技貢獻高出三倍之多[2]。
研究表明,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知識、科技的差距要大于經濟的差距。以1998-2004年為考察期,區域經濟水平(1998-2002年人均GDP)的變差系數在0.6~0.7之間、基尼系數在0.25~0.27之間,區域科技差距是經濟差距的一倍左右[3]。東部最發達地區和西部最落后地區之間的人均GDP相差十倍以上(如上海和貴州人均GDP之間的差距),但R&D經費支出及國家科技指導計劃項目數的省市間最大差距分別超過300倍和100倍(如北京和西藏之間的差距)[4];東部地區綜合知識能力指數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西部一些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部分人群面臨知識隔離(knowledge division)的危險[5]。
中西部與東部相比,義務教育、科學普及等基本科技公共服務方面差距同樣很大。東部義務教育的各項教育經費指標遠高于中西部,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尤其處于優勢地位。衡量政府財政支出用于教育日常運行經費水平的“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差距最大:初中階段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安徽的27.5倍;小學階段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廣西的31.5倍[6]。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與全國及東部地區的差距繼續擴大。早在本世紀初,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354元,分別比全國和東部地區低120元和340元,僅相當于東部地區的一半。西部地區的人均教育經費、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的增長幅度均高于全國及東部地區,但與全國及東部地區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7]。
2 基本科技公共服務滯后
目前關于公共服務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的討論中,對于其中基本科技公共服務及其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則少之又少??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基本科技公共服務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推動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縮小地區間經濟差距,對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支撐力度[8]。因此,基本科技公共服務問題應當成為新時期政府推進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中之重。目前,對于基本科技公共服務的內涵和外延缺乏統一界定,但對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卻形成了基本共識,政府既要服務于科技創新,也要為科技傳播普及創造條件。隨著我國政府職能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對公共服務的提供和不斷完善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重要職責之一[9]。
在科技傳播與普及方面,西部地區難有積累足夠的資本獨立開展知識的創造活動。如果首選從外部獲取知識,成本則要低得多。因此,盡量地獲取、吸收其他地區的知識是發展中國家或落后地區縮小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知識差距的主要方式。然而,除了前面指出的義務教育上的差距之外,科普能力較弱,科普投入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西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和企業知識能力的增強。據2003年中國科普調查,東部地區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2.0%,中部地區為2.3%,西部地區為1.5%。再如科普事業的基礎經費方面,2006年東部地區為32.06億元,中部地區為8.01億元,西部地區僅為6.67億元。經濟發展水平低,向科普投入的水平低,這都是西部地區與東部、中部地區的現實差距,反過來這又會影響西部地區的發展,知識間的差距與區域間的經濟差距基本相符。
另外,在科技基礎建設方面,中西部的科技基礎條件更為落后。由于科技基礎設施不是純公共物品,所以使用它們不是完全無償的,存在使用效率問題。大型科研設施設備、儀器嚴重短缺,無法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科研活動開展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基本公共服務還直接取決于政府的公共財力,東南部發達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以江蘇和廣東2008年的財政收入為例,分別達到3310億元和2731億元,是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在公共安全和教育經費方面,江蘇、廣東等發達地區的人均財政支出遠高于河南、甘肅等地[10]。地方財政的差距阻礙了區域間的科技協調發展。
3 建議與對策
科技先行,以基本科技公共服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1)找準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
我國東、中、西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格局是一系列自然、經濟和政策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笆濉笔俏覈娼y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轉折期,與過去十年主要著眼于縮小西部與東中部沿海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不同,未來十年西部地區應該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戰略中占有新的定位,具有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內涵。鼓勵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發達地區主動融入經濟和科技的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繼續發揮引擎作用;中西部加大科技體制創新,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推進產業轉移示范基地建設。endprint
(2)科技先行,引領中西部加速轉型。
中西部的發展,要走科技發展引領未來的道路,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依靠科技進步將中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部地區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資源型城市和資源型企業的轉型,發展資源型高新技術產業,通過高科技實現對資源型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西部地區在開發中可以借鑒美國西部開發等經驗,充分利用西部高校中的優勢學科,重點支持建設一批科研基地和產業技術開發區,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機制包括風險投資機制,發展技術和知識含量高而資源耗費低的高技術產業和農業等特色產業。
(3)實現基本科技公共服務均等化,向中西部傾斜。
東中西部區域差距是一種地區間的綜合差距,這種差距短期難以縮小,但是通過界定基本科技公共服務,以各種政策手段實現地區在教育、科技、公共設施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加大對中西部的基本科技公共服務的供給,充分協調好區域間的科技資源,縮小區域間的知識和科技差距,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撐。特別是要加強科技扶貧和知識扶貧工作,完善落后地區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科技人員的再教育和培訓以及與發達地區科技人員的交流,提高當地的科技基礎和能力。
在加大向西部地區的科技投入的同時,還需從全國一盤棋上考慮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緊緊圍繞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突出問題,發現制約區域創新能力提高的科技基礎條件薄弱環節通過科技基礎條件的改善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200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國創新政策研究報告[M].薛瀾,柳卸林,穆榮平,等,譯.科學出版社,2011.
[2] 王楨.科技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地位及作用[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2).
[3] 陳秀山,徐瑛.中國區域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6).
[4] 吳貴生.試論區域科技發展中的十個關系[J].中國軟科學,2004(6).
[5] 胡鞍鋼.中國:走向區域協調發展[J].中國經濟時報,2004(3).
[6] 王蓉,魏建國.公共教育支出統計的可比性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7] 王青云,陳龍桂.西部大開發的資金、政策、公共服務及收入水平差距評估[J].貴州社會科學,2008(6).
[8] 陳曉芳.廣東省科技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
[9] 謝莉嬌,徐善衍.面向公眾的公共科技服務及其價值探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9).
[10] 郭小聰,劉述良.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困境與出路[J].中山大學學報,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