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豐
[摘 要]“公共意志”是盧梭政治哲學思想的重要概念,其關于公共意志的觀點可見于《社會契約論》和其他著作中。在盧梭看來,社會建構的主體在于公共意志能否取代君主的個人意志成為社會的主要支撐力量。一個公共意志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才能稱其為人民的國家。通過公共意志將人民的個體意志集合在一起,從而成為現代國家的基礎,這正是盧梭為我們揭示的重要思想。
[關鍵詞]盧梭;公共意志;社會契約
在18世紀,啟蒙運動將古希臘時代的理性傳統和思辨精神投之于一個日漸縮小的世界。他們拼命的尋找理想社會的理論源頭,去找到那個能夠促使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絕對力量。盧梭和他的戰友們在波旁王朝風雨飄搖的前夜不斷地發出戰斗的吶喊,他們希望改造他們生活的世界,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當然,理論建構的第一步必然有一個合乎邏輯的起點,同霍布斯一樣,盧梭找到了契約——這一從原始的自然狀態進入理性社會狀態的鑰匙。但是,約定就意味著約束,社會成員在簽訂契約以后就意味著放棄或者讓渡了自己的一部分權利。而將這部分權利交給了社會的代表著,這些代表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但不論怎樣,社會終究使各個成員結合在一起。盧梭強調了契約的神圣性,將契約的條款推向了極端的境地:他認為簽訂契約的成員們并不只是讓渡了一部分權利,而是把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了集體。但實際上,個人權利終究使有所保留的,而所謂的全部轉讓,其意義在于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抽象意義上奉獻了全部的自身,以使每個人都處于全部的平等狀態。轉讓權利要做到毫無保留,無非是讓共同體在創立之初——簽訂契約之時,就已經臻于完美。但是,物極必反,一個臻于完美止于至善的共同體,它都會要求其中的每一個成員絕對的服從于共同體的最高意志。這個意志被盧梭稱為公意。訂約行為使成員們頓時結合成為一個道德與集體的共同體,共同體的公意在被每個成員接受的過程中,不斷的異化成為一種凌駕于個人權利之上的強制意志。對盧梭而言,正如人具有自由意志一樣,共同體的公意使其轉化為一種公共人格,這個人格,你可以稱之為城邦,你可以稱之為國家。
訂約行為將每個人的個人權利集中起來,召喚出了強制公意這個無形人格。社會成員在訂約之初,不會去設想或推理權利讓渡之后所能產生的每一個后果,只有當人們徹底的融入到社會共同體的政治生活中去的時候,他們才能在權利的天平上稱量出自己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共同體成員的相互厲害關系,使社會本身具有了這樣一種性質:社會內部一個成員個人權利受到侵害則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權利受到了侵害,當一個拒絕履行他的義務,就同時意味著對整個社會的背叛。
當每一個由社會制造出來的輿論開始流行時,少數人的權利就必然被漠視,甚至排斥。只不過,許多人就其個體而言,他們不知道自己何時何地會扮演少數人的角色。文明社會的建構,其過程也許非常復雜,但是,一旦我們超出社會發展規律的需求,并借社會集體的名義去迫使其他人追求一種他們并不完全理解的目標時,所謂的公意實際上就成為了社會領導者的個人意志。盧梭在此處提出了主權者的概念,為了保證社會成員在訂約之后整個政治共同體能夠持續運行下去,并且要時刻保證通過強制方法避免社會內部的沖突一使共同體走向毀滅。社會就需要有一個主權者作為共同事業的管理者。這位管理者在盧梭看來,他的首要使命就是強迫人民自由,強迫的自由就助于避免人身依附關系的產生,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平等的使用自由意志,更好的履行社會共同體所要求他的義務。
而對于社會整體而言,主權既不能轉讓,也不能分割。盧梭的絕對主權觀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主權的理念將人們—不論以各種形式都緊密的捆綁在一起,服從或拒絕等同于生存或被毀滅,絕對主權論一方面保持了社會共同體的完整,但在另一方面,卻容易走向極端,而排斥了個體的權利。政治家們所呼吁的任何關于主權的公意意義及價值都可能突破實際權利的界限使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這種矛盾性的后果迫使后來的思想家們反復思考關于公意的界限問題。
公共意志的強化有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盧梭認為,一旦契約簽訂后,公共意志便具有了其絕對的權威。當個人服從并服務于一個社會共同體時,他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在巨大的共同體中早已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并時刻有被公意吞沒的危險。公意的實現成為文明社會運行中的必然事件,盧梭將公意視作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但是僅是如此,恐怕是不夠,公意在成為共同意志后,逐漸變為凌駕于所有社會成員之上的最高意志。盧梭的公意論具有極大的批判性,這種公意對否定專制王權是有著無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的,在等級森嚴的法蘭西王國,三個等級逐漸不同的政治待遇,使政爭在一開始從較為隱秘的狀態走向了公開化,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波旁王朝每況愈下的財政狀況。宮廷的奢靡無度與對外戰爭的巨大消耗,掏空了國庫,第三等級作為財富的創造等級,在等級會議中逐漸贏得了發言權。第三等級不是代表大眾,而就是大眾,他們處于教士與貴族的對立面。歷史將第三等級作為公意的代表推上了革命的舞臺,盧梭的公意則遠遠超出了一種大眾輿論的范疇,他將公意置于文明社會的最高地位,從自然法的歷史來開,盧梭第一個用公意完全的取代了自然法,從此,先驗的自然法和社會形成之初的契約,被盧梭悄然的轉換為民眾或社會共同體的公共意志。公意在思想史上的誕生,使我們清楚的看到了上帝——自然法——理性——公意的演變軌跡,一種對于社會共同體的集體意志和最高主宰的世俗化工作,在啟蒙時代慢慢地走向完成。盧梭開啟的近代思想史——不僅僅局限于政治哲學——是當代一切政治思想的理論淵藪。公意的觀念在18世紀以后逐漸的深入人心,尼采可以高呼:上帝死了,但是自盧梭之后,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說“公意死了”。公共意志在社會共同體中,至少對于最為現實主義的政治活動而言,已成為一種政治化的上帝。它本身來自于社會成員的基本利益觀和內在的道德精神,但是后來逐漸的脫離了它的創造者,成為了新的神祗。
盧梭認為,較小的文明社會作為一個單元而構建較大的文明社會與個人簽訂契約來構建一個文明社會的形式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其中需要清晰地把握公共意志與個別意志之間的關系。較小的政治單元能否存在下去,既取決于這個文明社會的內部狀況,又取決于外部環境。因此,如果能夠構建更大的政治單元,則有助于增強整個文明社會的的生命力和對外部侵害的抵抗力。那么,接下來的任務就不是從總體上去把握文明社會的基本構建目標,而是要認識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要的手段。正如前所述,盧梭注目于公共意志的形成及在現實中的運用,公共意志是文明社會成員的集體意志的抽象表達。在文明社會的運作過程中,公共意志體現的整體性將使文明社會得到社會成員的高度認同,這種認同對于文明社會的持久存在是非常必要的條件。但是公共意志的整體性通常會由于主權者的權利濫用而受到質疑,盧梭發現了公共意志這種表達的不完善性,因此,他極為務實地從現實政治的角度去考慮這一問題。當權力的行使者敗壞的權力之時,公共意志在其他人看來是毫無用處的?,F實政治會將一切權力變為腐蝕劑,腐蝕掌權者的靈魂,那些表面上看來掌控他人生死予奪大權的統治者,反而使自己掌握的權力的奴隸。文明社會的頂層正是一群這樣的奴隸,他們又通過整個國家機關來實現對于社會的控制。只不過由于自身的快速腐敗,使這個社會在任何時候看來都表現的不是那么美好。
盧梭對于他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他幾乎與所有朋友決裂,又遭到了各個國家的驅逐。在他看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稱得上是范本(在寫作《社會契約論》時,瑞士的伯爾尼曾經擔當了“理想文明社會”的范本)。那么在現實的生活中找不到一個屬于盧梭的理想國家,他唯一的任務就只剩下批判和再批判了。不過這種對于現實的絕望感,促使盧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實政治難題的無解,最終他只有選擇一條被伏爾泰認為是荒謬絕倫的復古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4月.
[2]盧梭.《政治制度論》[M].崇明,胡興建,戴曉光,李世祥?譯,華夏出版社,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