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本導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圖書館是學校的一個必不可缺的教育設施和機構,在學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獨特的優勢。新時期高校要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德育教育中作用,探索圖書館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其他部門形成合力,肩負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德育;途徑
1975年,在法國的國際圖協聯合會議上指出圖書館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的四個基本職能[1]。可見,高校圖書館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高校普遍關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的建設和服務,輕視其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作用,圖書館德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伴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受到巨大的沖擊,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數字化和信息化中心,要重視自身在學生德育中的作用,積極探索發揮德育功能的途徑。
一、高校圖書館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隨著高校對圖書館的積極建設和發展,圖書館已成為高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支柱,是信息集聚地,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為學生課余學習和活動的“第二課堂”。在傳播信息和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承擔著重要的德育職能,故高校要重視圖書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應充分認識其德育功能[2]。
(一)滲透著隱性德育教育的作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課堂教育為主要方式,不斷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但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逆反心理,教育的成效和認可度不高。學校圖書館作為教學服務機構,擁有豐富教育的資源,雖然學生在圖書館的各種活動都是自主的,能夠按照自我的需求、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自由安排,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德育教育的影響。圖書館的豐富館藏圖書和數字文獻資源,積聚著各類學科優秀的的成果,使學生可以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思想得到升華;圖書館開展著各種活動,如文獻檢索課、學術不端行為的教育、各類專題講座等,有意識、有目的以看似非正式教育的形式將一些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價值觀、人生觀等知識滲透其中,使學生獲取先進的思想,體驗高尚情懷,這樣隱性的德育教育,消除學生的排斥心理,思想道德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二)圖書館文化對學生德育的引導作用
高效圖書館文化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的環境、服務和管理上,是由圖書館各種資源,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人員以及讀者共同創造的,[3]能夠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上對大學生加強引導。相比與學校其他地方,圖書館環境對學生的德育影響更為直接和強烈。在建筑風格上和外觀設計上,圖書館通常以樸素、端莊的形式體現,在學生步入圖書館之前心中產生一種嚴肅而莊重的心理。圖書館整潔、安靜舒適的環境和學習氛圍、圖書館員熱情專業的服務態度、先進的信息技術等,凈化了學生心靈,讓學生能夠自覺地調整和約束自我的行為,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的行為,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圖書館的一些管理規章制度,如借閱規則、電子閱覽室的使用規范、館內的宣傳標語等是對學生的約束,無形的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從而幫助學生端正自我的價值觀。
二、利用圖書館的優勢,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新載體
(一)圖書館在學生德育中的優勢
1.信息文獻資源優勢
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是優于學校其他機構,是學生讀書、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這些優秀的、高質量館藏書籍和文獻,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大學生德育教育提供理論知識源泉,是保證德育功能發揮的最基本要素。[4]獨具優勢的信息資源,傳播了科學文化知識,是先進文化的體現,拓寬了進行德育的渠道和空間。有利于優秀的先進思想的宣傳,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塑造,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2.環境優勢
學校的環境對于大學生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圖書館是學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環境育人優勢。首先,現代化的設施、整潔的布置、良好的管理制度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濃厚的學習氛圍,為學生自由舒適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其次,圖書館滲透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多樣化、開放性的優質服務,人性的管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造就了自由、開放、文明的文化氛圍。在如此美好的環境和人文氛圍中,學生學習知識、交流思想,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化素養,無形中規范了自己的行為,這種環境的育人優勢是課題教學無法達到的。
3.創新優勢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優良的閱讀環境、濃厚的人文氣息,開放自由的理念都激發了學生創造熱情,有利于提高創新能力。圖書館是學校信息中心,為學校教育和科研活動服務,能夠及時掌握新信息,接觸新知識,視野開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豐富圖書館德育工作理論和開展實踐創新工作。高校圖書館要利用創新優勢,不斷創新德育方式,發揮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完善高校德育的體系[5]。
(二)發揮圖書館在學生德育中的作用的途徑
1.加強高校圖書館文化環境建設
圖書館文化環境包括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二者都滲透教育的內容,在學生的德育工作中有重要意義。首先,加強圖書文獻資源的建立和數字化圖書館建設,把控文獻書籍的選購環節,選擇學生感興趣且思想性、知識性強的優秀資源。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強數字圖書館和終端設備建設,拓展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時空優勢,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其次,優化圖書館的環境,加強館內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的空間布局,保持館室的整潔明亮,為學生讀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和交流環境。最后,加強圖書館人文環境的建設,充分利用館內的墻壁文化和走廊文化,如利用宣傳欄、櫥窗、展廳等發布信息,宣傳方針政策,張貼文明標語和名言警句,體現時代特色,發揮文化氛圍的熏陶,為學生讀者提供精神食糧,引導學生高尚思想道德和核心價值觀的形成[6]。
2.拓寬圖書館德育教育新思路
新時期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不斷拓寬圖書館開展德育的新途徑。開展內容新穎、形式豐富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德育教育,如舉辦讀書活動,采用征文、演講等比賽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不定期的舉行專題座談,熱點問題研討、學術講座和專家報告會等,讓學生擁有與專家學者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新時期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不良的信息和觀念造成學生的價值觀的混亂,嚴重影響高校德育的效果,目前多數高校都關注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但是對于網絡圖書館的德育功能不夠重視。一方面學校要投入資金和技術,加強圖書館多媒體軟件和技術、數據庫建設,完善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和質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與校園通力協作,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豐富圖書館的網絡資源。利用電子閱覽室、圖書館網站等開辟專欄,宣傳德育教育新要求,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主題活動網絡知識競賽、網絡講座等,培養高學生的責任感,積極建設圖書館網絡教育平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德育活動,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鞏固德育的效果。
3.提升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和服務體系
一要加強館風建設,擬定科學的圖書館規章制度。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是圖書館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是讀者和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保證圖書館的正常運作和文獻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建立文明和諧的圖書館環境,也約束了學生的行為,使其養成愛護公物、尊重他人的習慣。
二要提高圖書館觀員隊伍的整體的綜合素質。圖書館員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主體,在圖書館的德育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整體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是圖書館實施德育的重要保障。圖書館員要愛崗敬業、認真工作,以熱情的態度和飽滿的精神服務讀者,以身作則,發揮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圖書館員參加的培訓,不斷學習,不僅掌握基本的圖書館學知識和館內資源的利用方法,還了解本校專業知識,能夠主動把握學生的借閱規律,快速有效的為學生提供專業咨詢,解決學生在館內遇到的問題,引導導學生正確有效的使用圖書館的各項資源。
三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優化服務質量。在圖書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堅持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優化服務方式,維護讀者的利益。高校圖書館在服務學生時,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工作。對于新生要進行館前培訓教育,介紹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學習圖書館資源使用的規章條例,掌握如何使用館藏資源和各類數據庫;對于快要畢業的學生要開展與畢業論文相關的講座、畢業論文寫作中的注意事項避免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出現以及職業規劃、創業技能的企業家講座。其次,開展個性定制服務,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開展信息推送服務,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按照用戶指定的時間間隔和主題,定期將資源庫中最新信息自動發送至用戶端[7]。再次,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到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中,利用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或志愿者服務活動,加強學生與工作人員的聯系,增加相互理解,使圖書館及時了解學生的訴求,不斷改進圖書館的工作。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懂得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和艱辛,鍛煉學生的毅力和品質,將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實現德育的“知行合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122.
[2]陳軍,趙天峰等.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調查研究——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J].科技信息,2014,(14):7.
[3]趙曉峰.高校圖書館文化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影響[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1.
[4]申飛駒.論圖書館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9):94-96.
[5]劉文璨.高校圖書館德育功能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6]胡慧.高校圖書館德育功能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熊楓.芻議個性化信息服務[J].圖書館論壇,2005,(4):166-168.
作者簡介:張梅,(1988,8-)女,安徽合肥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